承接上文《读易,错综复杂之规则道理》,国家有政策法规,单位有章程规定,细分起来,林林总总,仅仅名称辨析就可以写几千字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质:规则。它们也都是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规则,是“讼”的依据,是“需”的保障。但是它们又和语言、逻辑、伦理、道德等规则有所不同,因为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规范性、强制性。所以这些政策法规势必会对适用范围内的人群产生切身的影响。
一、“贲”和“噬嗑”——人类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几乎所有的政策法规最后都落脚在“奖”、“惩”两个字上,在易学之中,被称作“贲”和“噬嗑”。
贲卦,山火贲,火山喷发之象,也是欲望之火隐没于群山之象。火山喷发,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最为绚丽多姿的艺术奇观,贲卦自古解为“饰”,全卦的爻辞都在讲怎么修饰,最后落脚点在“白贲”,也就是朴素的美才是最美。但是贲卦真正的意思是“奖励就要投其所好”,只有符合当事人期望的激励政策才能达到目的。为了投其所好,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而人类的欲望之火一旦熊熊燃起,激励就变成了欲火焚身。
噬嗑卦,火雷噬嗑,霹雳之象,也是生吞活剥之象。严刑峻法,形同霹雳,“惩”的关键在于威吓,“惩”的心理基础是刻骨的仇恨。噬嗑卦全部爻辞都在讲撕咬吞咽,读来不寒而栗。
老子讲:宠辱若惊。这是真的理解了贲和噬嗑。它们互为综卦,同出异名,原本就是一回事,“惊”很正常。但为什么我们受到奖励的时候就美滋滋,遇到责罚就沮丧难过?心理学家会说这是大脑中的认知神经决定的。说得直白一点,人性不是每次都带我们去“对”的地方,它原本就存在缺陷。为何要修身养性,就是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一)激励政策的取舍——“贲”和“旅”
贲卦是山火贲,旅卦是火山旅,两者互为交卦。都是有山有火,一个是被压抑住的欲望之火,一个是烧毁了山庄家园的熊熊烈火。易学并非禁欲主义,它只是一直在强调“度”。而这个“度”绝不能理解为静止的、僵化的客观规定,只能在我们心中慢慢地“磨”,才能真的把握住“度”。
我们仍然用“象”来比拟,欲望之火如果不能被群山所抑制,激励政策就会变成对人性的一种操纵,人也就不再是人,而是傀儡木偶,欲火喷发之时,也就是家园被毁之日,激励政策就变成了对“纵欲”的惩罚——“噬嗑”。背井离乡之人称之为“旅人”,我们就变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人。
但如果欲望之火被压抑过甚,正如理学所讲:存天理、灭人欲。火灭了,人也就死了。不是皮囊死了,而是灵魂死了。我们原本就有一颗活蹦乱跳的心,我们喜欢吃喝玩乐,我们生而就有七情六欲,若是真把欲望之火给灭了,这不就是行尸走肉吗?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不就是在心中磨这个“度”吗?
(二)惩罚机制的选择——“噬嗑”和“丰”
噬嗑卦是火雷噬嗑,丰卦是雷火丰,两者互为交卦。都是有雷有火,一个是先看见火、再听见雷,霹雳之象;一个是先听见雷,再看见火,爆竹烟花之象,所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好日子。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是“惩”的目的,而不是将人都关进监狱。刑罚是警示人们不要触碰越界。又有谁愿意放着好日子不过,没事去挑战刑罚的底线呢?
但为什么好日子总是过不久呢?丰、旅互为综卦,同出而异名,两者原本并没什么差别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我们迷恋这种浮华的盛况,迷失了毕生的使命,何尝不也是一种背井离乡、无家可归呢?有人问,为什么当代这么多高学历人才会笃信宗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想回家了。
噬嗑的心理基础是刻骨铭心的恨。恨什么?可能恨自己没过上好日子,也可能恨别人比自己过的更好。《易》用一个艮卦讲仇恨的故事。
(三)易学特别强调一个字——“止”
艮卦为崇山之象,解读为止。但古人很会打哑谜,艮还是根,是人立身之根;艮还是恨,艮卦全卦爻辞都在讲仇恨到咬牙切齿的程度,但一句“敦艮”,绵里针,四两拨千斤,艮卦最终落脚在正视仇恨,止于至善。参见《看懂“艮”的卦象,认得“天命”》。
华夏文明对这个“止”字,特别推崇。《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道德经》:知止不殆。
止为人之根,德之首。《大学》中六字心诀:止定静安虑得。一切所“得”,由止开始。
知止就是知天命。何谓天命?“天命之谓性”,天命也就是我们的天性。对天性的放纵就是“贲”而不知所止,最终只能是噬嗑和困、旅。“率性之谓道”,求道之人就是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天性。修身从知止开始,知道哪些是自己真正的需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知道今生的使命所在,这不就是知天命吗?
所谓连山易以艮为首,诚非虚言。
鉴于篇幅考虑,剩下的一些思考给读者布置成作业吧
1、贲的错卦是泽水困,噬嗑的错卦是水风井。这种卦变对我们思考政策法规有什么启发?
2、困的互卦是家人卦,井的困卦是睽卦。这种卦变对我们制定政策法规的启示是什么?
3、困卦的交卦是节卦,这在讲什么?井卦的交卦是涣卦,这又是在讲什么?
4、节卦和涣卦的互卦都是“颐”卦,这对政策制定有什么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