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选自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本来是形容相爱的两人对彼此的思念直到死亡才终结,用以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但现在大多数时候都用于赞扬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老师比作蜡烛,这原本是一个很贴切的比喻,但在我看来这个比喻似乎有点悲剧色彩。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总觉得这个比喻有了很多不恰当的地方,所以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想把教师比作太阳能路灯,而不是蜡烛。
我不想当蜡烛,因为蜡烛早已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是却只有输出而没有输入,所以蜡炬成灰只是迟早的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教师肚子里原有的那点墨水可能都不那么够用,如果再止步不前,像蜡烛一样守着一点点蜡,任它一点点燃烧殆尽,那么这样的教师是没有出路的。人们常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其实若教师只有一桶水又怎么够呢?一样的道理,不管一个教师的桶有多大,水有多满,如果不更换,不及时补充,要么就变成一潭死水,要么就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干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也表达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的一位老师不完全赞同陶行知先生的话,他说:“我捧着一颗心来,只带着半根草去。”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当然,我的老师并不是反对教师的奉献精神,相反,他说“只带着半根草去”,是为了更好地奉献自己,更好地服务学生。教师一定是要无私奉献的,但是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要从善于从学生身上去获得一些东西,这里的东西绝不是什么物质利益和财富等,而是指一个老师要善于去学生身上去获得力量,学习学生身上的优秀的品质,去感受学生的爱,从而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输入,只为更好地输出。
太阳能路灯与蜡烛的区别就在于:蜡烛只输出没有输入,太阳能路灯一边输入,一边输出,努力地吸收光和热,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与转化,通过行动表达和传递出来,为周围的人指引方向,带给周围的人光和热,爱与温暖。教师和这是极其相似的。当老师,也要如太阳能路灯一样,一边输入,一边输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分享知识,每个人都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每一个人,都在传递着知识与爱的力量。老师一边教书,也要一边学习,这样才能及时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也才能避免落后于这个时代,也才对得起教师所在的三尺讲台。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育者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
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路灯伫立在路旁,高高的,直直的,其实正可对应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意,符合教师的形象。
此外,路灯还隐藏有一种平等精神。路灯不单单为一人而亮,它为每一个经过它的人而亮。不管行人是高兴还是沮丧,不管行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它都一视同仁,为每一个路过的行人照亮前进的路。教师也必须要有这种平等精神,对待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如果将人生比作是路的话,那么教师扮演的角色其实更像是路旁的灯。教师没办法每时每刻陪伴在学生身边,相较于“蜡烛”的陪伴,“路灯”更像是见证者,见证着学生的成长历程。一个人前半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小学、中学、大学,我们的求学生涯又被分成一个个阶段。军营里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里是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一位位老师就像路旁的一盏盏路灯,他们互相接力,照亮着我们,陪着学生走过生命中的一段段路途。
在一名教师漫长的从教生涯中,他们会迎来一届又一届新生,又会送走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匆匆那几年,学生们就像一个个过客,而老师就像路边的路灯,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始终坚守在那里,照亮着学生们前进的路。
狂风中,暴雨里,路灯就在那里,照耀着你。
教室里,讲台上,老师就在这里,守护着你。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想做太阳底下一盏小小的太阳能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