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十年欣
镜头中,一位老人的一只手被一双手温暖轻轻地握着,老人向这位日本民间学者讲述当年发生在南京的一切。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岁月在老人脸上留下的痕迹以及给老人内心和身体带来的创伤依然清晰可见。
老人说着说着,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同时那张历经岁月的洗礼而变得沟壑纵横的脸也止不住地淌下两行泪来,最后老人说了一句:国恨家仇啊。然后她抬起一只手去擦试眼角的泪。我看到她手上的皮肤,斑迹大块大块地出现,整只手也瘦得只剩下一根根秃起的肋骨。
我的内心和眼眶被这一幕弄得湿润模糊。
我为什么要去南京呢?我想可能就是这一段日本民间学者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触动了我,促使我去了解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发生在南京城的这段悲惨的历史。
我收拾好包裹,在4月的第一天清晨出发了,带着《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由美籍华人张纯如所著。1995年1月张纯如开始收集资料,到1997年正值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之际出版,这本书历经两年10个月的研究终于问世。
该书出版后不久就登上了《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并达3个月之久。后来此书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文字,成为一本国际畅销书。
不过可惜并让人意外的是:2004年张纯如在车内开枪自杀,结束了她年仅36岁的人生。书里张纯如的母亲和丈夫在回忆时,提到这本《南京大屠杀》出版后,张纯如受到日本右翼的攻击,被恐吓、威胁,凡此种种,无一不使她的精神受到打击。再加上她两年多来,研究、查询、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真相,使她经历了常人难以经受的精神上的折磨。这些使她的精神崩溃,以至到后来发展成为严重的抑郁症。我想这些都是很真实的。
在读这本书前,我看了一部关于《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记录片,后来证明,记录片里的内容都在书中得到印证。而且书要比纪录片更详细,更全面。不仅描述了当年发生在南京的种种细节,也进一步分析了当时的日本文化以及政治现状。在某一程度上,我觉得书要比纪录片更触目惊心,更让人气愤悲痛。
有的时候,文字的描述要远比镜头更有表现力、穿透力。换句话说,镜头无法展现的东西,用文字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感谢张纯如,就在很多人将要遗忘这段历史的时候,她却重新将这段历史还原,并拉回到大众中来。是她的研究,是她的呕心沥血,完成了这一伟大著作。经年之后,后人若想了解历史,《南京大屠杀》无疑是最好的一部史书。
我带着这本书,驶向南京,一路上,车窗外的春光正好,花团紧簇。然而我却无心欣赏那处处风景,此时的我已完全被作者带进了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城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一幕幕场景:被日军飞机轰炸后的一片废墟;道路上尸体遍布,中国军人、平民、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不远处一群日军冲进商店,抢劫商品和钱财,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一把火化为灰烬;还有被日军强行带走的良家妇女,不可想象她们将要遭受多大的糟蹋与蹂躏……
更多的细节都在《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书里一一呈现。光是想象都觉得残暴变态之极,更何况那些真实生活在南京城的百姓。他们的人生、家庭、城市要遭受怎样的摧残与变故,他们无法预知。
带着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一点点了解,我踏上了开往南京城的列车,我不知道我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到南京这座城市,追寻探索这一段历史,但是我知道这是我内心迫切想要做的事,所以我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