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最敌不过的,不过是生活的惯性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1

最近的文章里,好像梦想谈的比较多哦。

因为,我怕一不强调,强大的生活惯性就会把我拉回旧有的运行轨道。

日常生活的惯性力量有多么强大,不知你是否体会过?

这种惯性的力量,是否就是宿命呢?

小说《无声告白》封面的那句话,深深吸引了我。

什么是他人的期待?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读完整本小说,一种对生活惯性无力反抗的宿命感,沉重地压在心头,令人难以呼吸。

这样的阅读体验,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一次重新建构,你有怎样的心境便有怎样的解读。

不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不经历过一些事情,不到一定的年纪,也难以真正体会对梦想的渴望。

怎样找到自己?《无声告白》里并没有给出答案!

2

这部小说并没有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的主角不过是詹姆斯夫妇一家人。

尽管整部小说都围绕着女儿莉迪亚的死亡展开,但却并不是惊悚悬疑小说。

作者通过细腻入骨的笔法,用莉迪亚之死这根线索,牵扯出詹姆斯夫妇不为人知的隐痛。

因为她(莉迪亚)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因为,无法改变的身份烙印,无法逆转的社会文化潮流。

詹姆斯·李,一个华裔移民的后代,尽管凭借高智商考进哈佛,但是,美国的上流阶层并没有向他敞开机遇之门。

作为一名三流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始终都在与华裔身份对抗,就连与白人女孩玛丽琳的婚姻,也不过是与身份对抗的一种手段。终其一生,都在渴望融入白人社会,这种渴望同样延续到对自己子女的期望上。

玛丽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一个女人最好的归宿就是嫁个好男人时代,她母亲一直灌输给她的就是要努力成为优秀的家庭主妇。而遇到詹姆斯这个与身边那些“浅棕色的头发、红润的皮肤”白种男孩截然不同的华裔男老师,让正在上大三的玛丽琳感觉到了与众不同。嫁给詹姆斯·李,是她寻求与众不同的手段。

一桩婚事,看上去是爱情的力量,实质上却是夫妻两人为着截然不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这也为两人今后所有的矛盾埋下了前因。

只不过,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而已。

玛丽琳大四的时候怀上第一个孩子,打断了她成为医生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在今后许多年如毒蛇般噬咬着她,并吞没了女儿莉迪亚的人生。

多年后,玛丽琳母亲的死,直接触发了她内心对无望人生的恐慌。她突然发现,结婚多年后,自己已经活得和所有的家庭主妇一样了,和自己无论如何不想活成的母亲一样了。

当初的梦想,被现实磨灭得一干二净。

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她决绝地离家出走了,抛弃一切,丈夫,儿子内斯,女儿莉迪亚,去寻找自己的医生之梦。

租房,报名学习,修读学分。然而,一切都变了。她不再是那个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的年轻大学女生。她有丈夫和两个孩子,思念让她难以集中精力学习。而把她拽回现实的最后重击,是她肚子里怀着的第三个孩子——汉娜,也因此,汉娜始终是家里被忽视的那个孩子。

九个星期。她的宏伟计划只持续了九个星期。她的毕生追求黯然消散,犹如微风吹拂下的薄雾。

我们多少人年少时心心念念要完成的梦想,在现实面前都是如薄雾般烟消云散、渺不可寻。

此后,詹姆斯一家所有人的命运进入一个无法跳出的怪圈。

玛丽琳把实现梦想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想象设计女儿的前途,把自己喜欢的认定为女儿喜欢的。

而詹姆斯则始终在鼓励女儿广交朋友,弥补自己不能融入白种人群的悲哀,因为莉迪亚是唯一没有继承华裔外表,最有可能融入白种人群的孩子。

最悲哀的,他们还觉得这都是女儿自己喜欢的,直到女儿自杀,仍不明就里。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大儿子内斯和三女儿汉娜则成为家庭宇宙的边缘,可有可无。

一根绳子绷得越来越紧,终有崩断的一天。

当父母的期望成为女儿莉迪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时,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

对这个詹姆斯一家人来说,莉迪亚的死,揭破了一切的真相。

小说的情节不再复述了,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读一读。

3

表面上看,这好像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俗套故事啊!

但是,放在美国文化的背景下,一个华裔家庭的悲剧,加上作者伍绮诗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彻骨描写,让这部小说具有了更为深刻内涵。

谁不曾有过梦想?谁不曾为梦想努力拼搏过?

而真正实现梦想的人又有多少?

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命运无常的轮回,也不是对宿命抗争的失败。

而是,造成这种失败的,并不是什么重大挫折,不过是日复一日常态化的生活而已。

生活原本就没有什么大反派,我们所对抗的,不是别的,恰恰是那些我们一生也无法挣脱的,由亲人、家庭、社会、文化共同编织的网。

有时候,你想要反抗,却发现没有可以明确反抗的对象。因为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了解了这一点,有时会让人特别绝望。

为什么简简单单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能够戳中许多人内心的痛点?

为什么我们如此羡慕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现实中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实现。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无法脱离社会关系而生存,我们活成什么模样,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而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在我们的内心残存的对梦想的渴望,会让我们像玛丽琳那样不顾一切地想要冲破生活的罗网,找寻自我。

然而,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恐怕梦想的海浪是会迎头撞上现实的礁石,撞得粉碎的。

和宿命对抗,你需要——

有一颗强大而勇敢的心,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魄。普通人常常羡慕别人的决绝,感叹梦想的无缘,却从不敢迈出任何改变的步伐。要知道,一旦你定下决心,要改变现在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意味着你要冒着背叛所有人的风险,甚至迎接至亲之人的不解目光和忧心忡忡。你要问自己一句话,是不是做好了和所有人决裂的决心。当然,仅仅做到这点还不够,还有可能像玛丽琳一样,在种种现实问题面前,因为没有充分准备而败下阵来,从此再无力还击。

所以,你还需要——

有缜密的头脑和果决的行动力,要持续积蓄自己的潜力。一直很喜欢这句话,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请停止你的抱怨、牢骚、不慢、腹诽,机会永远只青睐内心强大、雄厚的奋进者。独立写作者周冲,用了多年时间积蓄写作能力,即便在封闭、落后的乡村里当小学教师时,即便迎着所有人冷眼与嘲笑,她也始终没有停下写作。那么多年的积累,让她具备了能够与体制轻松说再见的能力。即便现在微信公众号做得风生水起,依然坚持原创日更,其智力和行动力都让人感叹不已。

王尔德说,充分表现一个人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

这句话,送给每个有梦想的人!祝你们以梦为马,终能到达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那里藏着你所有的内心渴望!


ps:《无声告白》躺在kindle里有一段时间了,最近才找时间看完,写下一点感想,希望看过的童鞋来谈谈你的看法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