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梁永安的《阅读、游历和爱情》。里面讲到写作,一个观点就是天赋/优秀作家一定是随性的。“写作其实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种“性情外化”的生活方式。举了川端康成的例子,如果用世俗的语言来讲,就是得不靠谱才行。如果能够按照世俗标准好好过日子,那性情自然就不能太外化了,得适当地磨掉自己的锋芒、边角和个性来适应社会生存要求。
其实,我也认为作家气质是需要一些“不靠谱”的,不顾及太多条条框框,不被生活中的常规期待束缚。追寻真性情和自我,活得更深入、更真切。这里的真实,不是为了真实而真实,而更多的是纯粹和不设限——生活来到面前,不管什么情感和思绪,不阻拦,好好地释放和体会它,然后尽情地书写它。书写的时候也不必遵循什么书写规则或者常规要求,只要任意随内心就好。
但是,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话,也意味着放弃了靠谱的生活,包括生活中的认同感、踏实感。正常生活需要靠谱,需要一定的束缚和模式化才能运行良好。这不是讲生活一成不变或者枯燥无味,而是在遵循一定模式下才的多姿多彩。如果一个人天生就不靠谱,也就罢了,就直接选择当作家吧。如果一个靠谱的人又想尝试写作,习惯了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突然放手,开始随性,怎么不让人焦虑地睡不着?
那么,一个优秀作家能同时拥有好(“正常”)的生活吗?或者说,应该怎么处理这看似冲突的二者的呢?
“随性”/“不靠谱”地思考了一下,想出来四种可能性:
一、按照占比来。比如,时不时切换成作家模式,而大部分时候作为“正常人”过正常生活。
二、这不是个比例问题,而是个平衡问题,二者同时存在,个人选择适合的平衡点。
三、阶段性选择。在不同的阶段,根据自己的状态做出相应的选择。比如,如果在生活有保障的时候,就可以更随性地过写作生活;如果在温饱线上挣扎,处处担惊受怕,那就稳定安全最重要。
四、接受天性的安排。天性的东西(包括成长环境的因素)主导,可能有些人天性就是偏随性一些,而有些人天性或者生长环境造就更偏稳重更爱寻求社会认同。
书中提到了“在书房的”和“在路上的”两种作家。其实就是前者对生活环境条件有要求;而后者比较纯粹,可以放弃外界条件,单纯追求写作。我感觉作者似乎推崇后者,但是我似乎更理解前者。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他对于女性选择前者理解。因为比起男性来,女性本身就对外界和物质这些现实的东西更在乎。原因是女性不会只考虑自己,她最起码还会考虑自己孩子的生活保障,这是女性的本能。这是有道理的,其实也似乎印证了男人天性大多“不靠谱”和比较自我。
但是我的理解是,不管男女,选择“在书房的”那种人应该会活得更完整。这其实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写作是很重要,哪怕是最重要,但是生活中应该还有其他,包括自己在人间的责任、最起码的照顾自己和不连累他人。不是说为了写作可以放弃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情,也不是像吸血鬼一样依靠周围人的不停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写作事业。
而我更同意的,是书中提到的“作家要有一种随时可以变化的自由”。我觉得这就是在二者冲突时,需要的灵活度和适应力。不仅仅是在现实生活被写作挤压时,可以为了写作吃得了各种生活的苦;也应该包括在现实生活不得已挤压了写作之梦时,能够有责任感地拿得起放得下。
其实,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找到自己的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平衡大师,在不停的试错和调整中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平衡点。而且,在寻求平衡的同时,可以既不靠谱又保有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