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殡葬改革高度重视,明确了政府、市场、民间等各自的责任,这有利于殡葬事业的顶层设计,也有利于让殡葬更具科学性和人文关怀。从现实来看,由于传统习俗、国情变化等原因,推进以文化存放为主体的骨灰存放,符合节地生态的号召,是留存文化与纪念先人的一种新的形式和载体。
祭祀活动国家倡导文明、环保、安全祭祀,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报恩堂地宫提出的“文化存放”理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
土葬,在我国延续了千百年,它的特征是土地可以无休止地重复利用,使用成本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及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地开始逐步启用公墓。很明显,公墓葬属于石材葬。采石、运石,以及石材雕刻加工,都是现代化运作方式,脱离原始的土葬特征。公墓的“永久性”无疑给土地资源造成压力。记者经研究发现,作为省会城市,南京周边有180多家公墓陵园,形成了公墓包围城市的局面,全国其他大大小小的城市也几乎如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室内骨灰存放是当今取代公墓功能的重大突破。节约大量的城市农村土地,解决城市规划难题;消费成本低,凸显政府的惠民政策。
过去,很多人认识到室内骨灰存放节约土地,但忽视了老人对个人文物保管传承的痛点关注、核心需求。报恩堂地宫推出的“文化殡葬”。让老人们对存放个人的文稿、音像资料、书信、奖品、政府认命书、个人传记、家规家训等文化纪念物品普遍感兴趣,能够轻松接受。同时,注重保存骨灰的同时,也意味着保存和积累了民间的文化文物。
文化存放,永久缅怀
在我国殡葬改革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的当下,政府更加注重审视骨灰文化存放方式,在政策出台、项目审批、出售土地、市场投资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扶持,群策群力推动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