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有名心理学家叫做霍华德·弗里德曼。这哥们开发了一种叫情感交流测试的方法,可以测量人们的情绪发送能力,或者说是感染能力。根据弗里德曼的统计,该测试的最高得分是117分,平均得分大约为71分。为了验证获得高分的意义,弗里德曼又接着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首先,他选中了几个测试中的高分获得者(90分以上),同时也选了几个低分获得者(60分以下),先测试他们“此刻”的感受。
然后他把所有高分获得者扔进不同的房间,每个人的房间里再安排2个低分获得者共处。实验者在一起坐两分钟,他们只能互相对视,但不能交谈。
结束这项活动后,他又要求这些实验者再填写另一份更加详细的关于自己感受的问卷。
弗里德曼发现,短短两分钟,在没有开口交流的情况下,低分获得者最后还是感染上了高分获得者的情绪。如果一开始这位高分的魅力超凡者心情沮丧,而普通的低分者心情很愉快,两分钟之后,那位普通低分者也变得一样心情沮丧了。但如果开始的时候情况相反,那么效果也与上面的结果相反,只有魅力超凡的人才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房间里的其他人。
这项微小而美好的超能力就是--感染力。
毕业之后,我们也陷入了前辈们陷入的怪圈。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同学联系越来越少,渐渐地沦为彼此微信通讯录上半死不活的点赞好友。
忙碌也好,异地也罢。
仍旧联系的那几个,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保持着来往?
在这个人比蚂蚁还忙的年代,搭理你不止要看有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还要看是不是有流量。当然,假如有多年的同窗之情,比如都是某とは老师的学生,那就不用多虑了。
索性点开通讯录彻底盘查一翻。
翻了一下近一年来保持联系的几个朋友,细细回想。
好朋友A,当年由于复读晚我一年毕业,但是却阴错阳差上了个浪漫的大学谈了一场浪漫的跨国恋,性格也由之前的腼腆羞涩变得活泼自信。每次跟他交流,总有一些好玩的事情跟我分享。后来参加工作,各种大胆尝试突破自己。很难想象之前沉默寡言的他,工作不到半年便登上公司月会舞台,对着全场五百多同事发表演讲。每次我都觉得,挂完电话,意犹未尽,仿佛吸收了成吨的正能量!
好朋友B,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没多久就经历了一幕幕狗血的爱情剧本,我才知道原来留学生生活真他妈琼瑶。生活永远比戏剧精彩,下一个琼瑶十有八九会出现在大不列颠的留学生里。
他经常打电话跟我倾诉,哪怕伦敦与厦门有着7个小时的时差。一开始确实觉得很新鲜,每天变着花样折腾,强暴着我的爱情观。他说要把这段经历写成书,我绝对相信这可行。如果不行,那只能是他文笔太枯,因为故事的情节无可挑剔。后来,我们联络的时候,我想跟他也分享一下我的近况,却屡次被他的情感琐事打断。慢慢的,我懂了,他只是想找我倾诉,他只是把情绪宣泄到我这里来,因为我经常能把他逗得哈哈大笑。
A跟B至今都是我的好朋友。但是后来更吸引我的毫无疑问是A。
我想这应该就是感染力的魔力吧,你通过你散发出来的气场和能量来感染你身边的人,需要吸收这种能量的人就会被你吸引。
举个例子,为什么许多人都喜欢小孩子?你跟小孩子相处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也会抛却烦恼,忘了所有的不顺心和不快乐,哪怕只是短短的某个时刻?小孩子的快乐是最单纯无邪的,那种快乐会把最原始最简单的心情感染给你。我们越缺什么,就越想吸收什么。我不自信,就会希望跟自信的朋友在一起,感染他自信的力量;我缺乏勇气,就会希望跟敢于说走就走说干就干的人在一起,感染他的魄力。所以我们会越来越希望跟一些正能量的朋友在一起,而不希望跟一些整天抱怨喋喋不休带着负情绪的人为伍。
你的乐观,你的上进,你的坚持,你的努力。都是你的核武器。
做个有感染力的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传递出去,自然会有一群同频率的人与你为伍。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在希望能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的同时,更美好的事情,就是成为这样一个充满感染力的人,去吸引去感染更多需要这种力量的人。
愿我们都能拥有这种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