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教材上“山一程,水一程”的字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如一幅淡墨山水,在备课的时光里缓缓铺展。
这短短三十六个字,既是词人羁旅途中的乡愁绝唱,也是引导学生触摸古典诗词温度的绝佳载体。备课前的思忖,便在“文本解读”与“学情适配”之间来回折返,渐渐沉淀出几分教学的底气与期待。
首先要叩问的,是这首词的“魂”在哪里?不是“身向榆关那畔行”的行程交代,也不是“夜深千帐灯”的壮阔景象,而是藏在“风一更,雪一更”里的辗转难眠,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刻骨思念。
纳兰性德身为贵公子,却在戍边途中写下这般朴素又浓烈的乡愁,这种“繁华与孤寂”的反差,“远志与乡愁”的交织,正是这首词最动人的张力。备课若只停留在字句翻译、节奏划分,便会错失这份精神内核。如何让学生读懂“帐外风雪”与“帐内乡心”的呼应?如何让他们理解“故园无此声”中那份看似平淡却沉重的失落?这需要跳出单纯的诗词赏析,引导学生走进词人的生命情境——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读“乡愁”,而是设身处地感受“身不由己的远行”与“魂牵梦萦的归途”之间的拉扯。
因此,备课的关键在于搭建“桥梁”——用学生熟悉的“离别体验”(如住校、随父母远行)作为切入点,让他们先说说自己“想家时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过渡到词人笔下的“风雪声”“千帐灯”“故园梦”。这样一来,抽象的乡愁就有了具象的依托,遥远的古典诗词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联结。
再者要琢磨的,是教学的“度”该如何把握?诗词教学最忌“过度解读”,把一首空灵的好词拆解得支离破碎;也忌“浅尝辄止”,让学生只停留在“会背会默”的层面。备课中要思考:哪些环节需要“精读细品”?
比如“风一更,雪一更”的叠用,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又强化了环境的恶劣,更烘托了乡心的煎熬,这个字词的妙处值得引导学生反复咀嚼。
哪些环节可以“留白放手”?比如让学生想象“故园有哪些声音”,用文字或绘画描绘“千帐灯”的景象,让他们在自主表达中填补诗词的意境空白。
同时,还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既要让学生掌握诗词的节奏、韵律,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也要让他们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语言的美感,在共情中涵养家国情怀与思乡之情。
最后要提醒自己的,是教学的“情”该如何传递?诗词是情感的结晶,教学若没有情感的投入,便成了冰冷的技术训练。备课不仅是设计环节、准备资料,更是自己先与词人的情感同频共振——读“山一程,水一程”,要读出征途的遥远与艰辛;读“夜深千帐灯”,要读出旷野的苍凉与人心的聚集;读“聒碎乡心梦不成”,要读出那份难以言说的酸楚与无奈。
只有教师先被诗词打动,才能在课堂上用语言、用眼神、用诵读,把这份感动传递给学生。不必追求“标准答案”,不必强求“深度理解”,只要学生能在诵读中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在思考中触摸到乡愁的温度,在心中为古典诗词留下一寸柔软的角落,便已是教学的成功。
备课前的这些思考,如同为教学之路扫清了些许迷雾。《长相思》的教学,终究是一场“以情动情”的旅程——教师带着对诗词的敬畏与热爱,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处,让千年之前的乡愁,在当下的课堂里,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而这份备课中的思忖与沉淀,也终将成为教学路上最珍贵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