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摩崖造像,始建于南北朝的梁巍,续镌于隋代,盛镌于唐代,后经历代增铸,逐渐形成今天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造像规模宏大,数量集中,结构完整,多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老君湾、神仙坡等一带的崖壁上。方正如削,列层分龛,超凡脱俗,是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巴州古文化浓缩的结晶。
南龛摩崖造像始称南龛寺,又名光福寺,以全崖正中的卢舍那佛像为代表作。大窟小龛,密如蜂房,现存多龛造像,有经幢、造像碑、新建碑、“奏表”碑、题记、诗文等。历史文人墨客多有墨迹镌刻,李白曾书“怪状”二字于此,杜甫有《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题刻,更显弥足珍贵。
南龛摩崖造像多为盛唐前后的作品,少数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其中包括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双首佛、双身佛、鬼子母菩萨等造像。菩萨造像,以观音菩萨最多。其余的则为闻法等诸菩萨及八部、天王、力士、伎乐、飞天等护法的造像。
南龛造像突出华丽的装饰,石窟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有很多屋形窟、并雕有花草、动物、天神、化佛等图案。同时,配以绿、红、白、粉、蓝、土红色等进行彩绘,使龛楣清新精美,气势磅礴。另外加上别具一格的布局,使得造像疏密相配,错落有致。
南龛造像长于写实、夸张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匠心别具。协调统一的形式和内容,体现着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佛像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面容丰满,衣饰富丽,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威风凛冽,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感强劲。纯熟的高浮雕刻法,洗练的线条阴刻技术,表述出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重现了不同的社会面貌。
南龛摩崖造像是以佛教为主题的宗教艺术,以供养窟为主,佛教故事极少,布局严谨,雕刻精巧微妙。其中佛像庄严肃穆,菩萨肢体修长、亭亭玉立,或丰腴腻体、曲眉丰颐。有些主尊像,脸上流落微微的喜悦,给人以亲切之感。众多菩萨像或单独成龛,或与阿弥陀佛、地藏合一龛。肌肤细腻丰满,体态婀娜多姿,容颜妩媚动人,富有女性特征。尤其是接近现实人物形象的护法像,极具地方特色。
南龛造像别具匠心,雕刻技法和艺术处理上,打破了神秘化和程式化的束缚,重现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南龛造像超凡脱俗,它融合了悠久的蜀地民俗风情,谱写着光辉的巴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