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很多“种子”,在我们的人生中,当和不同的人发生交际时,交往中也会将“种子”撒播出去,撒播出去的这些“种子”,就会在别人身上生根发芽。
种子是什么呢?
种子是通过什么来播种的呢?
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被同学取过的外号,如“猴子”、“千球”……
被父母或长辈说过的话,如“从小就胆子小”、“说话总是口齿不清”……
爱人讲的甜言蜜语,如“你出门时,风吹起你的头发,那刻美到窒息”、“我就喜欢你那双纤细的双手”……
领导肯定的话,如“你办事,总让我觉得踏实”、“好样的,有闯劲”……
“种子”就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可以通过语言、表情或是肢体来传达的。
可能我们已经记不清具体是什么时候被播种了,而这种子成长所带来的力量,却在每时每刻中发生着作用。
在亲子关系的咨询中,我也逐渐地在播种一些种子在孩子身上,每个与我接触过的孩子,我总能看到孩子们有这样那样的宝藏,我是多么希望能让父母也能多看到这一切呀!这样父母就能守护好孩子的这些珍贵,陪伴其成长。
有一天,我突然对种子播种后的成长进度很是好奇?
就像是每篇简书日更发上去后,我还是会忍不住去看下关注反馈及审核进度一样,为此我对简书做了详细的日更进度资料整理,我也同样希望对种子有个详细的评测。
儿童心理学里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有这么一段描述:
孩子从出生到掌握语言,一般需要3-4年的时间,而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2-4岁。9个月到24个月(2岁)是理解语言的关键期,2岁到4岁是表达语言的发育关键期。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是每日里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所以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极大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家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
在很多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则多会使用谩骂的语言,而如果家中父母或是祖辈多是沉默寡言,孩子则语言发育在人均线以下,或是发育迟缓。所以就算是4岁以后,也不要放弃对孩子言语的观察与教育引导,这仍是在孩子人生路上很有帮助的。
说的是简单,但做起来可就不是一回事了。
一次偶然的对话
我和孩子在路上走着,突然孩子发现了个新的东西,很高兴和我说“妈妈,你看,你看。”
我顺着孩子的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因为很远,我视力不佳,看了半天,也没看到什么东西,而孩子的神情也显示,他有些失望和不满,但我的确是不明所以。有了这次经验后,我也试图希望孩子能表达的更清晰,以便于我能第一时间同步同频到他的感受与欢喜。多次引导失败后,我开始思考怎么样能帮助孩子更清晰化地表达。
苦思之中必有灵感,我突然想通了一个原理,那就是孩子表达不清,是因为父母没有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学习和模仿。
于是我开始播种一颗”方位种子”,这种子需要多久能够发芽、成长?
有转变
我发现大家日常的语言结构里也经常会出现模糊的词,即简化语言,我们都会认为我们说的话很清楚(这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的),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周围人的文化、语言能力、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
我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有意识地调整并加入了具体明确性的方位语言,如“你的左前方有一个广告牌,请问上面的红色字写的是什么呀?”
一天,两天,一周,二周,一个月,二个月,终于有一天,孩子的词汇里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妈妈,你看那里”或是“妈妈,你看这里”,嗯,不得不说还是有进步的,呃,虽然仍是模糊的表达。
好吧,我承认这期间,我也有动摇,但凭着我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种子的生根发芽,是需要父母用爱来浇灌的,这个爱是稳定而坚定的,一旦发生大转变,必是积少成多的强大穿透力。
很多孩子日积月累地在父母的责骂下,转变为神经症、缄默、多动、抑郁……可想而知,这个包裹着父母的“爱”的种子,也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所谓“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孩子不出状况,谁又会留意这其中的僵化反应呢。
成功了一步
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跟随孩子的语言结构,一直坚定地使用着明确词汇的语言表达。
在经过了近1年时间,孩子不经意间和我说了一句话,“妈妈,螺丝刀就放在柜子右手边那个门。”就这一句话已让我惊喜万分,老泪纵横了。
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在这个种子行动后,让我更加坚信孩子身上的宝藏,就是帮助父母回归本心,挖掘出真爱,让父母在用心守护孩子的同时,也能守护好属于自己的幸福,而种子行动也并没有结束,它仍然在影响着我们,让我们能识别这些种子,善良美好如金子般的,我们努力去收入我们的心里,好好灌溉促其成长,而如责骂这如尖刀般的,我们就微笑转身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