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到17年年初,我一直觉得知识付费是骗人的东西。网上免费的资料那么多,电子书纸质书都那么便宜,为什么要去报课程,去听各个平台的每天一本书呢?
我甚至觉得知识付费这个词,都是为了骗用户的钱,而编造出来的一个听上去高端的词汇,其本质就是花钱买二手知识。
但我一直很欣赏的一个作者,一个非常聪明的聪明人,却一直在参与付费这件事儿,甚至理解并融入了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自认没有他聪明,所以我开始对自己的观点有了一丝丝怀疑。
这个作者虽然听那些语音课程,语音讲书,但他的知识仍然是体系化的。甚至我觉得这些碎片化的东西,反而提升了他学习的效率。
而那个时候,我并不喜欢得到app,也不喜欢罗振宇这个人。尤其是他的长相,觉得看面相就是一个奸商。我对这一系列新东西,都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我对知识付费开始改观,是因为加入了慈怀读书会,成为了每天一本书的签约作者。
写稿的时候,我并没有想普度众生,传递知识,只是想赚稿费而已。但当第一篇稿件录制成音频,并发表出来之后,我看到留言区有许多人在讲自己的收获,许多人说自己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我突然觉得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不是值钱的那种价值,而是真的对别人有帮助的那种值。
随后我又郑重地看了一遍撰稿要求,里面有几点,一是开头要告诉读者这本书的实际价值,二是要条理清晰的把书中精华呈现出来,三是要升华主题,分享自己对这本书进一步的思考。
我以前想当然地认为听书就是听别人嚼烂的馒头的,但是忽略了撰稿者再创作的过程,忽略了他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把原本晦涩难懂的书,讲给了那些看不懂书的或者没时间看书的人,让更多普通人收获了知识。
我是一个写手,对于书面式的表达非常擅长,再加上阅读速度快,所以很难理解普通人读书困难,耗时长,且读完就忘的困扰。
今天我发给网友沈梦溪一个文档,这个文档我几分钟就读完了,他却读了一个半小时,而且还没记住什么。我突然意识到,我对于听书的偏见,其实是对这些读书慢还记性不好的人的一种歧视和傲慢。
我从前不觉得自己傲慢,哪怕夏神总是说我买惨式炫耀,哪怕沈梦溪说我因傲慢得罪人而不自知,我都没觉得自己傲慢,我甚至还觉得自己对所有人都很谦和。但事实上我就是傲慢的,满怀清高与偏见,讨人厌而不自知。
听书,其实对于有阅读障碍的人来说,就像是近视者的眼镜一样,把他们获取知识的效率,提升到正常水平。另外,听书其实是一种对于信息的筛选。在二十分钟的音频里,你可以决定把这本书买回来好好读下去,还是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