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上来谈,由于不懂具体参数,只能感性的说真是艳羡能在那寥寥几块120帧屏幕前观影的观众(我这里只能看到60帧,且60帧已经可以明显发现差别)。
电影本身来看,剧情推进是娓娓道来还是絮絮叨叨,见仁见智。技术上的挑战与呈现随着慢慢浸透的真实感而变得模糊,自己的情绪更多的被男主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牵动,而且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更加有所感触。
这部电影的主题或许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反战、讽刺,也不完全是比利如何做出重要选择。她或许就是这么中庸、客观的,和我们聊了聊不同的群体对战争、对战争中的人、战争中的事的反应和表现,或许正是为了极致的展现出这些细腻情感,导演才会选择120帧这个方式做场实验。
想起一些批评剧情干瘪的影评,此刻真正让我感到干瘪的是自己所能想到的,用来描述电影观后感的文字。这电影并不需要拿来和什么同类题材电影比较,甚至也不需要和李安以往的电影比较,如果真的像一些人所说的那么不堪,那么导演这部“水准下”的作品也已经是另一批人的“天花板”了。讲真,一个耿直到特意提示你电影高潮刚刚过去了的导演,这么向观众毫无保留和盘托出的做派,真是苛责不起来。
我很想向身边一个特定群体安利此片,但是又觉得这么做显得哪里怪怪的,只想说,去看的话尽可能选60帧放映厅吧,如果说有120帧的看,那!还!用!选!吗!(拍桌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