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两个多月时,我心血来潮给大宝读书,当时的我,还不知道绘本这个东东,也没有给孩子读书的想法,只是心血来潮,一时兴起。一是因为没有那么多话和孩子说,二来因为感觉好玩。
两个月多的宝宝,自然是听不懂我在给他读什么的。但话又说回来,我们说其他的,他又能听懂多少呢?每个孩子不都是从听不懂到听懂,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吗。很多事情,也许只是你不知道,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越差,他的情绪感知力越强,所以孩子能感知到的,不仅仅是我们在跟他说什么,而是我们对他是什么样的态度。
为人母的你,仔细回想一下,也许你会发现:你高兴的时候,孩子也会很高兴,你难过的时候,孩子也会不开心,你好像是孩子情绪的主导者,孩子因你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时间久了,孩子就有了家庭的烙印,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小孩子一看就知道是谁的,因为除了外貌,还有神情都会跟父母很像。
所以照看孩子情绪很重要,因为不管对孩子做什么,只要妈妈是愉快地,孩子就会跟着一起傻乐。
孩子应该读他年龄段该读的书,很多人持这种观点。对于这一点,我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表示理解。
因为我的性格,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所以对孩子也是如此,在大宝小时候,我虽然给他买了很多适合他年龄段的书,但是同样也有很多看起来不符合他年龄段的书。可能因为我从来没想过他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所以大宝六七个月之后,都是他让我给他读什么,我就读什么。大宝很多时候选的书,好像都不是他那个年龄段该看的书。
大宝在认字后,还会看我和他爸的书,因为我们是学医出身,家里面有很多医书,有一天我发现大宝拿着一本《大内科全书》在看,我很好奇他在看什么,不过一般情况下,孩子看书,我从不打扰,直到他看完的时候,我问他看的什么,大宝声情并茂的给我讲述了里面关于癌症的内容。那一次我更加认识到,孩子不可限制。
也许是因为看医书,所以大宝爱上了看《养生堂》这个节目,每期一个疾病,人家都看得津津有味,最重要的是人家能记住。当大宝头头是道地给我讲T3、T4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的工作原理的时候,我真的蒙了,多年不从事临床工作,我自己都快忘了。所以有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这种收获,不是那种暂时看起来孩子掌握了什么知识,而是对他人生的影响,他因为认识了不同的事物,他的眼界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不会有太多局限。很多人都在说现代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归根到底不是因为格局吗?既然知道如此,为什么不打破格局呢?
所以当大家都认为淘宝骗人的时候,最先做淘宝的人都做大做强了,当大家对微商还一知半解的时候,很多人因此脱贫致富了,当大家认为孩子就应该读孩子的书的时候,很多孩子在大学已经创业成功了,为什么按部就班就是对的,按自己喜欢的去做就是不被允许的呢?
有很多人有这种经历,报考大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或者对专业还一无所知,然后稀里糊涂上了一个大学,然后越上越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怎么办呢?已经读了,那就继续读完吧,然后大学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毕业了。
毕业该找工作了吧,心里想着读了那么多年的大学,不能浪费了呀,要不然大学白花了那么多学费,再加上家人以及周围的人的劝说,最终你又按部就班的上班了。上班后才发现,做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真的好难坚持,终于体会到,为什么有人说上班跟上坟的心情差不多了。
这时找朋友诉苦,朋友劝自己离职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自己又会担心,除了这个本专业,自己什么也不会,再说读了这个专业,还做了这么久的工作,哪能说换就换呢?万一换了,自己也不喜欢怎么办,做不好怎么办,于是抱怨了N年,也依旧是在抱怨,什么也没能改变。最后看到人家都升值加薪了,自己还在那里转悠,于是更加抱怨命运的不公。
其实这都是自己在限制自己,只要自己不走出去,就永远不知道外面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且这种越陷越深的情况,会让你更加走不出去.
1,因为你的格局越来越小,你的思维越来越窄,你能想到的和认识到的,就那么一点东西,对外界几乎是无知的,越无知越恐惧,最终你限制了自己的人生。
2,是因为沉没成本,你付出的越多,你就会越不甘心,于是加大投入,你也就再难抽身,这也是赌徒心理,输了的人基本只会越输越多,因为太想赢,因为不甘心,最终万劫不复。
所以不要用我们有限的认知,去给一些事情下一个定论,因为这个定论会局限了你的可能性。把自己局限在那仅有的世界里,完全认识不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多精彩。
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让自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