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网红”官员的实践为乡镇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既要善用互联网思维激活乡土资源,更要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产业生态。从浙江丽水“古堰画乡”通过短视频打造文旅IP年收入破亿,到贵州毕节“95后驻村干部”直播带火刺梨产业,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刻逻辑——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将流量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网红效应”沉淀为“长红模式。
“出圈”需要有根基,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四川丹棱“不知火”柑橘通过“官员直播+农户溯源”模式走红,本质是依托当地30年种植历史打造的特色品牌。可见,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乡镇需深挖“一村一品”资源,避免盲目跟风网红经济。应当建立“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标准化生产—文化故事包装”体系,如福建平和蜜柚通过“柚见花开”文旅融合项目,延伸出深加工、观光体验等6大产业链。
流量需要有转化,数字基建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云南澜沧“咖啡书记”刘文杰通过直播倒逼冷链物流建设,使偏远山区咖啡48小时直达北上广。这证明流量经济需要配套设施的同步升级。结合乡镇实际,常识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5G基站+电商孵化中心”数字网络,如江苏沭阳花木产业依托3.8万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实现年销售额超200亿元。
传播需要有深度,文化赋能是价值提升的关键。河南修武“云台山汉服节”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300%。这显示文化IP的挖掘能突破产业天花板。组建“乡贤文化挖掘小组”,开发非遗工坊、乡村记忆馆等载体,如江西婺源将徽派建筑、歙砚制作融入研学旅游,实现文旅综合收入45亿元。
干部需要有定力,长期主义是避免短视的防护网。广西灵山某镇长拒绝资本“快钱诱惑”,坚持用3年时间培育荔枝深加工产业链,终使产品溢价率达150%。建立“产业培育容错机制”,设置3-5年产业孵化周期,实施“干部+专家+企业”包联责任制。
乡镇产业发展不能止步于“网红效应”带来的短暂热度,更需要通过系统化布局、在地化创新、持续性运营,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当干部们学会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发现乡土价值,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用市场化手段激活资源,乡村振兴才能真正突破“昙花一现”的困境,迎来“春色满园”的盛景。这需要基层治理者既保持“站在田埂看世界”的清醒,又具备“跳出乡村谋发展”的智慧,最终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孕育希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