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栽几次跟头,才会有所了悟吧

这是一次深刻的反思

01

一直以来对自我性格有些误解,而且误解之深,现在想来可怕。

以前读的书不多,但中毒深,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自以为秉承了一些魏晋风骨,对套路规矩之类极为反感,认为大事应不拘小节。

但其实呢,那是借口。

借口的背后其实是逃避,逃避的背后是懒,懒的背后是恐惧。

一切事都有它自己的章法,如果不首先遵循它研究它,还想把它玩出花样来,那是痴人说梦。

其实我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可惜不能灵活运用。大学的时候,常常鼓吹佛家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其实,做事不也是这样吗?未着手的时候,它是一件事;着手之后,就要根据它内在的章法规律去办;做完了呢,它还是一件事。

各自的境界是不同的,第二层是自己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做事不同于参禅,不仅仅是思想上,还要学会手脑并用。

我呢,对一件事,往往浮于第三层的幻想,死在了“预先体验陷阱”而不自知。实际上,却永远原地踏步,在第一层,茫然的活着。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在毕业后,但是,有时候却依然因此栽跟头。

02

就像这次PPT述职。

无论是PPT制作还是讲演,都暴露出许多问题。在之前,我心中的预设了一个逻辑框架,但是这是模糊的,没有经过预演。而且自以为自己的有充分的亮点,能使得听众大开眼界。

然而呢,一上台几乎就忘了。逻辑混乱,主次不清,而且总觉得时间过去很久了,只好将其中的许多要点直接闪过了。

我当时有个认知,这些要点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必在此花时间大讲特讲。直到经理的提醒,我才惊醒,这份工作,可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

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向别人清楚解释自己的职责,很有必要。这份工作,尽管分了部门,但是本质上是一体的,对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了一个了解,是有助于自身的工作以及日后的协作的。

我这风气,竟然还和大学时候一样,一上台,就觉得时间飞快,然后就觉得PPT内容没有讲的必要了,而且我向来不愿逐字逐句地去读给别人听。

在与台下人眼神交流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发虚;那时候我感觉有一种潜意识的畏惧开始冒出来,是不是说的不好?哪里不好?——或许还是练得太少吧。

PPT述职,经理说每个人要打分,满分10分。我听到有人给我打2分。

尽管心里不舒服,但,打得好。工作,就应该对事不对人。

见贤思齐,无论是演讲的流程,还是PPT的制作,我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提升。

03

隔了两个小时再想这个问题,其实关键还是态度。

自以为可以应付,或者这件事不就那样,不去做基本的训练,其实是态度出了问题。

其实就是没有用心。如果沉下心来去做一件事情,就会想方设法去把它做好,自己寻找解决途径或者寻求别人帮助。

先沉下心来,然后再去分解事情,去解决事情。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明白这个道理了。

但是,每次要跌几次跟头,跌得头破血流,才会长记性,才会去除掉浮躁之心,然后告诉自己:勿骄勿躁,一切都要靠积累。

如果这性格注定要这样,势必要自己主动找点事情,练练膝盖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青青草原上的羊越来越少了,老虎、狼、狐狸都吃不饱要饿死了。后来狐狸想到了一个高招:开发牧场,每个羊都可以种草...
    南宫萧阳阅读 1,053评论 0 0
  • 这年头在朋友圈发个愤怒的朋友圈都被人说作 或者默默鄙视 我又不是圣人 我遇到生气的事情就想发泄一下 这都不行 朋友...
    邝别安阅读 147评论 0 0
  • 《为什么文案都不敷面膜》 有人问:文案到底是什么职业? 有人答:文案是笔尖上的艺术家,文案是梦想的贩卖者,文案是点...
    蜜枣蜜枣阅读 495评论 2 1
  • 这一年,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 从开始加入不一样的31天,然后英语打卡,遇到了各种各样厉害的人们,每一个人都充满着活力...
    wwwbb阅读 32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