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放学回来,乐乐开心地告诉我,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任务:拿50元去超市买东西。可能是因为最近学了元、角、分,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我们商量好了上完美术课去麦德龙买东西。到了5:40,我拿了100元准备去上美术课,
:“爸爸,把钱给我。”
:“我来保管,我担心你弄掉了。”
:“不会的,老师说让我们拿钱的。”
:“你袋子太浅了,容易掉,如果钱掉了我会很心疼的,到了超市结账的时候我再给你,这样不是很好吗?”(推销解决方案)
:“那如果在结账的时候掉了呢?”
:“那也是掉在收银处啊,低头就看见了。”
孩子不说话了,可是我看到失落写在他脸上。
在开车去美术课的路上,我在想为什么我不去选择相信孩子呢?我为什么要忽视他的需求和感受呢?
:“乐乐,爸爸没有把钱给你保管,你挺不开心的,是不是很希望爸爸能够相信你可以保管好钱?”
:“是啊。”
:“嗯,爸爸觉得你的裤袋子有些浅,担心钱会掉,如果钱掉了,我会蛮心疼的,哎,如果刚才我给你穿一件有拉链口袋的衣服就好了,不过爸爸还是选择相信你,你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你自己保管这100元,同时又让我觉得放心呢?”
我把100元纸币递给了他,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他今天穿的是比较松垮的休闲裤,口袋又浅又松垮。
乐乐让我把头转过去,过了一会儿,他让我摸两边口袋,
:“都没有?!”
:“是的,虽然拿出来的时候有点臭,但是很安全。”
:“鞋子里。”
我俩都笑了,其实在我一开始强行推销解决方案的时候,我对孩子是没有信任的,仅仅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裤袋子浅,我不相信他能保管好钱,所以我只考虑了自己的需求,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可是当我把自己的需求(钱的安全)和感受(担心)告诉孩子,同时抱着相信的态度把钱交给孩子的时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乐乐今天又引领我在成长的路上迈出了一步:不要让自己的恐惧束缚孩子成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