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到学习通知开始,已经错过了七月上旬的两节课,对学习、打卡和作业一无所知的时候稀里糊涂跟了第三节课。带着对课程的一些疑惑和如何更好学习“互联网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思考,迎来了吴虹老师的《未来学校离我们有多远?》,对课程的所有的疑惑都抵不住吴老师课程的吸引。
吴校长通过对泉源中学、四川宜宾凉水井中学、山东淄博桓太县径家中学等8个中国乡村走出的未来学校,引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深度讨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你所不知道的未来课堂,就在你身边”。而我们学校同样处于河北山区,怎么走向未来呢?
技术支持。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结构性变革。学校应用技术、理念、方法重塑教学流程,勇于创新。
文化引领。学校教师团队全员参与课改,实现人人都是变革者,形成浓厚课改氛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最满意的一件事情就是问同学们还有问题没有,同学们说没有了。但实际上,教学最满意的结果应该是老师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问同学们还有问题没有,同学们会举手提出很多新的问题,提出很多新的思考,这才是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会进行思考、会质疑、会提出并思考新问题的学生。同时,学生有着更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创造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结成学习共同体。
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