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逛书店,被玲琅满目的教育书籍所吸引,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索性也向专家们取取经,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启发。然而各类教育书籍的内容或是寻常的浅显道理,或是居高临下的不切实际,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并不多。但可能又因为与教育有关,基本上都会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同星座占卜,运势分析,不那么具体,又似乎都与自身问题有关联,诱导着虔诚的家长们“主动”找到对症良药和破解之法。
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最有发言权的始终是他们的父母。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特质,未来成功的标准也不必复制他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专家来指手画脚。但有许多明理的家长仍会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努力使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不断总结教育心得,使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能够给予孩子最正确、最合理的助力作用。
当下很多家长过于紧张焦虑,始终苛求自己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誓为孩子扫清发展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要知道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不是主体,而是完完全全的辅助角色。然而身先士卒却成了很多家长自豪、自信的源泉。朋友圈里随处可见晒厨艺、晒辅导、晒陪玩、晒成绩,为了孩子幸福地成长真是呕心沥血,肝脑涂地。但事事都要站在都要站在孩子前面,替孩子“遮风挡雨”,又培养出多少温室的幼苗呢?父母大包大揽造成子女依赖性增强,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成长是不可替代的,未来,孩子们的路还是需要靠他们自己独立地走下去。
教育到了现在是一整个社会的缩影。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已经将我们这些80后、90后父母同子女们撕开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赶上“好时候”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经营好自己的未来。声乐、美术、舞蹈、游泳方兴未艾,马术、击剑、编程、高尔夫后来居上,各种精品班、特色班、提优班层出不穷。“周末不是在培训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早已不是一句玩笑话,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已然成为众多家长心目中的指路明灯,却让孩子们苦不堪言。
另外一些家长则显得“开明”了很多,他们对精英教育嗤之以鼻,对小小年纪就与眼镜和沉重书包结缘的孩子们更是深表同情和遗憾。童年是什么?是无忧无虑、是自由自在、是无拘无束,怎么能让孩子承担那么繁重的学业压力呢,强健的身体和高情商才是立足社会的本钱。于是各种有毒鸡汤便有了用武之地,他们讨伐应试教育,批判教育体制,甚至讥笑那些刻苦用功的学子们,而有着相同想法的家长们则梦想着有朝一日“素质教育”的大门会对他们的子女彻底敞开。
在学业方面争执不下的两派似乎各有各的考量,情有可原,可另外一些被忽视的道理却与我们下一代渐行渐远。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孩子在得到的同时,也丢失了很多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说到这,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想到快乐的童年,自由自在地嬉戏。不,我想说的是孩子们缺少了中国式的“传统教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尊崇个性发展成了主流思潮,家长们开始无原则地接受孩子的一些负面表现。例如孩子去抢夺玩具成了强者的体现,与父母师长顶撞变成了能言善辩,公共场所不遵守秩序可以被原谅等等。个别家长曲解个性发展的概念,不加以管教和束缚,在溺爱放纵和错误引导孩子的路上越走越偏。
举个例子,几年前某视频网站播出过一段视频,一名学生与批评他的老师发生激烈争吵后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评论区网民几乎一边倒的讨伐声犹如山呼海啸,不严惩此教师似乎天理难容。可谁想过,为什么我们的下一代都如此脆弱了?又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激进和极端?扪心自问,有多少家长无视老师的正确教诲却执意偏袒自己的孩子?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当尊师重道被抛弃、自私自我风气盛行之时,孩子的未来必然是令人担忧的。在网络时代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思想意识也跟上了时代的节奏,是否能够帮助孩子们在思想上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最后,原本想写些关于恒心、勤奋或者自律的文字应付了事,但思考再三还是将这些年的心得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在教育方面,大部分父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笔者也一样。虽然作为“成年人”、“过来人”我们都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但时过境迁,单纯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毕竟只是治标不治本。如同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只有在思想上改变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走向未来的向导,不但要有殷切的目光,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冷静地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孩子不是我们的试验田,教育不是家长的竞技场,这是个哲学问题。
在成功的路上,我们给了孩子一块指南针。希望,每块指南针都是准确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