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热门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与这篇文章的标题类似,但确实是心灵鸡汤般的言语。我只看了开头的一段,便快速划到了末尾,看评论。不出我所料,批评这篇文章的人非常多,我也参与了其中,实在是讲的太过肤浅。在划的过程中看到了一句话:人其实是种种物质的集合体。大体一看确实很有道理,但详看一番,却突然意识到佛学在一千多年以前却已提出了这个理论,即人是因缘的集合体。这个理论可以使你看开许多东西,因为你不是你,你只是因缘的聚合而已。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肤浅,其中一条热门评论是说看这篇文章白白的浪费了他三分钟的时间,这样说的话,这篇文章也浪费了我十几秒钟的时间。但我是一个中专生,对我来说时间多的是,所以可以忽略不计。但这篇文章引出了我一个思考:什么才叫人生?人生有什么意义?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要先知道“人”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上篇文章我留下的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才能被称作“人”。网上的说法有许多,说文解字上说懂得谦逊的就是人,人类学上说能组织语言的就是人,但终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难道懂得谦逊的猩猩也能算作人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几乎会斩钉截铁的回答不,因为是不是“人”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不是繁文缛节中的条条框框。我们会说一个智力底下的人是“人”,而不会说一个一场聪明的猩猩为“人”;我们会说一个杀人犯依然是“人”,而不会说一条遵纪守法的狗是“人”。到这儿,人的定义似乎就明朗起来,只要是一切外形似人的生物就是“人”。
但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像我上篇文章末尾提出的问题一样:难道尸鬼也算做“人”吗?村民们也能算作“人”吗?如果按照上面所说的,这两者皆可称为“人”。而按照人的定义来说的话,某些不会谦逊的村民确实不能算做人,但他们外形也确实与人相同,也能与人正常的交谈。尸鬼们也同样。那么就可以引出一个令人诧异的结论:一个人,同时也可以是人,同时可以也不是。
但“人”到底是什么,定义究竟是怎样的,这篇文章不予讨论,并且我也没如此高超的水平。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才是这篇文章着重要讨论的。有许多人说,人活着的意义是能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也有人说是为了社会做贡献。但先从我自己说起。
我来简书快半年了,但每篇文章的阅读量与点赞却寥寥无几,从前也在其他的写作平台写作过,但都没翻起过多大的风浪。来到简书,本以为自己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在简书闯出自己的名气来,但事实总是与愿违的。半年来换来的却只是两百多个关注与一篇文章个位数的阅读量,换句话说,在简书这个平台上只有两百多个人认识我,或许更少,认识一个叫做“无修”的作者。其中也多次想过放弃,但后来却坚持下来了,我除了一本本的书与写作已经几乎一无所有了。
那么,在现阶段,至少在简书里,只有两百多个人认识我,认识这个叫做“无修”的作者。但如果,在简书里,没有一个人认识我的话,那么我的每一篇作品写出来就只有我自己孤芳自赏,即在简书里就不存在“无修”这个人。也就是在简书里我并没有存在过,我变得透明了,我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我是否存在取决于简书的用户对我的了解程度,用户们认识我我就存在,反之,用户们不认识我我就不存在。也就是说,我或者是“无修”是被人塑造出来的?
按照这个逻辑一层一层推下去的话,那么就可以说:我其实不是我,是被人塑造出来的我。
这个结论让我很吃惊,我不是我,我是被人塑造出来,是被人构造出来的人。但随着我对于心理学的深入,我也渐渐的接受了这一结论,类似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是在阐述的这一结论。如果把主语换一下,那么这个句子依旧成立:你不是你,你是被人塑造出来的。
确实,罗森塔尔就做过这样的实验,给一群资质相同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让老师对他们报以期望,对老师说这群学生都是天才;而另一部分都被老师认为是笨蛋。过几个月发现前者的智商要比后者的智商普遍要高一点。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上文所说的皮革马利翁效应。
一名教师对于学生的主观期望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智商,这确实很让人吃惊!更不用说父母等其他的权威了。
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即“我”是他人所构想出来的,“我”并不是我,那我到底是谁?估计这问题追溯到我们的孩童时代,回到还并未被世间道德所约束的时候,被道、佛家如此推崇的婴孩时代,那时候才是最自然的,才是最本真的时候。心理学上常说让潜意识回答你的问题,而潜意识是由身体下意识的行为,而无意识的口欲期则是潜意识成型的时候。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所谓的“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可以理解成。“问问潜意识到底要什么”,转换成“问问自己孩童时代到底要什么”。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这儿找到答案。
如果有时光机的话,问问小时候的自己他想要什么,应该会不假思索的告诉你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答案。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活在这世界上,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却被很多人渐渐遗忘了。但我的思路非常混乱,许多要论证出的却没写出,还有许多问题我也没写出来,比如为了幸福的不幸福算是不幸福吗?应该做出利他性的不幸福吗?之后有时间我会写。但幸福终究是一个带有主观成见的名词,每个人的幸福都不一样。但如果我们要把人生的意义归结于每天都过得自己认为幸福的样子也可,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按照开头所述的话,即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是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过更好的人生,那么某些人(比如我)还有什么意义活着。有些人生来是注定是含着金钥匙过一生的,还有些人是注定背着一把石斧过一生的,后者就算尽一生之力也不能过上前者轻松而来的生活,也一辈子也达不到前者所达到的高度。那么后者就不想要过上前者的生活吗?而他们所要的生活难道仅仅就是在目前的生活环境里打转?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然这个社会就不会涌现出这么多为了自己梦想而努力的年轻人。这就回到了之前未解答出的问题中,我们是否应该为了之后的幸福牺牲现在的幸福?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于工作狂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马斯克的话,他一定会不耐烦的和你说:“我现在正在为整个人类的未来而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如果我们把那名作者提出的人其实是种种物质的集合体套入这个问题的话,也很难解答。难道构成我们的物质也有天赋之分吗?这显然不可能。这个问题在网上有许多中说法,最主要的说法就是预订论,这一切都是命。所以不必去思考你为什么先天的某些东西就不如他人,因为这都是命,你抗拒不了。
但如果承认了这就是命,这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那么就是否代表上帝已经安排好了我们人生中的其他事情?如果这样说的话,那我们现在所经厉的,以及经历过的事也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那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不应该牺牲目前的幸福以达到更大的幸福,因为你未来的人生都是上帝给你规划好了的,而人生的目的是达到最大限度的幸福,那这样就显然违背了这个理论,因为你现在做出的努力与你以后得到的幸福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
但这样的说法显然说服不了我,因为我并不信仰上帝,也并不信仰佛陀,也没参加过任何类似宗教的组织,看一看就罢了。那么,对一个无神论者来说,人活这一生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又回到了最开始的时候,又变成了一团迷雾。那么这问题应该何去何从呢?是否和最初的回答一样:为了达成幸福的最大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