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还是新媒体的新手,就那么二十几个粉丝。每天发了文,下一秒马上回看阅读量多少,粉丝有没有增加啊!
有时候睡觉前想着,明早起来会不会爆了一篇文啊!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
这两天着了魔一样,更文—看阅读量—看粉丝数。我感觉特别累。
《认识你真好》这本书里讲了个故事。一个老爷爷家门前有块草坪,几个孩子每天都都来玩,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老爷爷很烦恼。
他想个办法,他买了孩子们爱吃的零食并对他们说:“自己很感谢他们来玩,他们给他带来了快乐。”孩子们很高兴,又能玩还有免费吃的,干嘛不来?
孩子们第二天又来了,接连好几天如此。可老爷爷给他们准备的零食却越来越少,最后干脆不给了。孩子们生气了,不给零食吃,我们就告辞!
老爷爷的门前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孩子们没有奖励就不来了,这是为什么?
他们的动力被置换,然后被消解。说白了就是让一个人对某事没了兴趣。比如我追求阅读量而更文,阅读量不好,就没兴趣写了。我们的兴趣怎么被偷偷置换的?
这本书提到一个概念“过度理由效应”。是说如果我对某件事情有兴趣,外加的奖励会破坏我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
也就是说,我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为了奖励我才这么做的,不然我才不费那个力气呢!”
像那些孩子为了奖励,把“原本就是来玩的”这点初心给破坏掉了。孩子们原本的内在动力被置换掉了,以至消失了。
我有个同事她经常抱怨老公,干啥不行,吃啥没够。让他干点活要催180回才去做,要是她出差几天,那家跟猪窝一样。
我同事说从小婆婆对她老公管得也很严啊,怎么长大成这副样子了?
“过度理由效应”说的不只奖励会破坏一个人做事的动力,惩罚也会。像父母成天催作业,做不好就责骂。哪天父母不在家,孩子立刻不学习了。他的这种心智模式被解读为“这一切都是给父母做的。”孩子没有了自我意识,写作业这种折磨人的事就被抛到脑后。
所以像我同事的老公,就是从小在高压的环境下长大,离开了这种模式,找不到自我,没有人监督根本干不了家务。
对于孩子的管教,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很重要。给他空间成长,他将来才会安排好自己的人生。父母又能陪伴多久呢?
“过度理由”有没有破解之法呢?怎么能保持持续做一件事的动力呢?
有几个方法,大家可以记一下:
1控制工作强度和节奏
2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3重视过程
4给自己激励,这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比如,我可以写一些随笔抒发内心的感受,忘记阅读量。或者父母多夸奖孩子,而不仅仅给予物质奖励。
5不忘初心
6建立自己内部评价体系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撕掉标签,为自己而活。
以上就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很多事我们换个想法,反而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就像余华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共勉。
我是刘小舒,专注书评写作,欢迎关注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