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期的对话从“听见”开始——“我说”,说出最真实的青春期

有一种声,感觉 “很自我”,

那是因为不被了解,被关注的只是它被 “自我” 包裹出来的外表;


有一种声音,感觉 “很沉默”,

那是因为不被倾听,被感受的只是它被 “沉默” 伪装出来的性格;

有一种声音,感觉 “极具攻击力”,

那是因为不被理解,被刺痛的总是它被 “情绪” 激惹出来的行为;

这个声音,就是“青春期”的声音。


1

提到“青春期”,父母们大都很伤神。

“叛逆、自我、冲突、早恋、情绪化、不服管......”这些负性词几乎成为这段年龄惯用的形容词。


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与青春期沟通相处的指导书,不下上百种;

打开视频,你也会找到不少专家制作或推荐的教育课程,眼花缭乱。

在这个信息化极其开放与丰富的时代,家长们好像从来不缺各种学习的机会,父母们也变得越来越好学。


可学来学去,从各种学习环境中走出来的他们在面对青春期,面对自家孩子时,仍会不知所措,仍会束手无策,仍旧会产生无力与无助感。

2

“孩子为什么变得不听话,处处喜欢与父母作对?”

“为什么父母担心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去做?”

“为什么孩子的情绪那么阴晴不定,像发了神经一样?”

“为什么孩子会厌学,沉迷在手机游戏中无法自拔?”

“为什么孩子把父母当成仇人一般,脾气一点就爆?”

“为什么孩子不能遵守学校纪律,非得那么自我呢?”

.......


面对青春期,寻常的父母都满是疑惑,更何况是那些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家长们。

他们反复询问着这些“为什么”,他们急切地想寻求一些解决方法。

就像是“病人”总是期待着医生能开一副良药,最好是速效药,既能迅速解决孩子的问题,又能帮助自己消除内心的焦虑。

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依然无法做到轻松地应对青春期的各种困惑。

正所谓关心则乱。其实好的教育方法从来都不缺失。

书本上、视频中,还有大量文章及信息里,都是在指导家长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都是在手把手地教授方法。

但用来用去,家长发现似乎不那么对症下药,也不那么灵验。

问题究竟在哪呢?

是方法错了吗?还是用法不当呢?

父母找不到答案,只能在一次次与青春期的“较量”中弄得伤痕累累,甚至两败俱伤。

身处母亲角色的我也曾有过同样的困惑。在不断自我反思和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中,我慢慢意识到: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最急需的并不是方法,而是要先读懂孩子,读懂成长。

3

就像小年的父母,始终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沉默,居家时间都是在专注手机,万事不管;

就像小雨的爸爸,即使女儿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考进了知名的高中,也依然会指责她中考后自控力差,不懂得安排好暑假的学习;

就像初一小可的爸妈,万分焦虑好端端的一个孩子怎么会“执着”于伤害自己的行为;

还有方方的妈妈,不明白才读小学的女儿却变得很厌学。女儿就像一付沉重的磨盘,每一步都需要妈妈用力推动;

........还有太多太多父母,有着各种的不理解。(以上都是真实案例,均为化名)

孩子们的行为表现虽不同,但父母的反应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他们眼里,这都是孩子的问题。孩子“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殊不知,每一位真正“生病”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

很心痛这些总被“误解”了的孩子,也很心疼那些“陷于教养混沌状态”的父母。

一直都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但除了心理咨询和教育讲座,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纠结了我很长时间,直到今年夏天,我找到了答案。


4

2021年的八月,是中高考结束后的第二个月。在满怀期待与一丝忐忑中,我迎来了第一批年轻且勇敢的志愿者们。

他们当中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初高中生,更多的是18岁即将走进大学的高三毕业生;

他们有的已经走过了青春期,有的正在经历青春期。

他们当中有众人羡慕的“学霸”级人物,也有曾令老师和父母头痛的“问题”孩子;

他们都经历过青春期的挑战,无论是学习、手机、游戏、早恋,还是亲子关系等等;

他们都曾被各种情绪所困扰,却无关于学习的好坏;

他们当中有的一直努力,没有太多遗憾;有的奋起直追时才意识到青春是一段不可回首的时光;

他们有着不同的体验和经历,也会有相同的感受。

当他们得知自己的参与和付出,是为了唤醒更多的父母;帮助他们听到真实的声音;帮助他们理性地理解青春期;帮助他们拨开某些教养迷雾;帮助他们化解亲子间的困惑时,

年轻的志愿者们从最初的一丝丝犹豫慢慢变得勇敢、坚定、认真和投入。

在酷热的夏日,从项目策划、文案编辑、拍摄录音以及后期制作,很多方面近乎小白的他们从零开始,一点点的摸索与学习。

他们用了近二十天的时间,制作完成了关于《手机》、《学习》、《早恋》、《亲子冲突》、《青春期》等话题的公益作品。

他们,不管是谁,无论是快乐的分享,还是难过的倾诉;无论是淡淡的描述,还是深刻地反思。他们的勇敢开放和真诚真实,感动和触动着我,一次又一次,深深地!

而我的采访,如同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不做任何评价,只是默默倾听,静静感受着他们的思想、情绪和表达,并在适当的地方予以肯定和理解。

或许,懂得倾听就是对青春期最大的尊重,愿意倾诉本身也是对心灵的疗愈。

5

记得“与青春期对话”曾是我的创作初心,我想以此为主题。

但从一开始,就被年轻的他们“坚定”地否决了。他们坚持要用“我说”作为主题。我欣然接受了。

在那一刻,我似乎更能get到什么是青春期。强调“我”的存在,重视“我”的主导性,彰显“我”个性的声音,这不就是青春期吗!


对!这就是青春期。他们需要体验身心变化带来的燥动,他们需要承受燥动导致的混乱与不安,他们渴望在不安中被清晰地看见,被清楚地听见,他们期待获得更多的接纳与包容。

11个人,20天的付出,600多分钟的沟通,这并不是单纯的数据,而是我与他们最近距离对话留下的印记。

他们用不同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最真实的青春期。

我们都很清楚,这不代表青春期的全部。11位年轻人只想代表自己,代表某类群体发出声音。这既是对成长的疏理,也是对青春的反思。

无论是身处青春期的哪个阶段,他们都需要这样一个被接纳的时空,将脚步慢下来,将心静下来,完成一次与自己的深度对话。

翻看他们略带青涩的作品,你会感受用心,也会发现瑕疵。但我不介意,反而更愿意将这些瑕疵完整地保留并呈现出来。因为瑕疵也是成长的部分,犯错更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体验,学会在错误中学习与改变,这才是健康的成长。


所以,此时此刻,我很期待父母们也能静下心来,倾听一下这些不完美的声音。

相信你们会如我一般,感受到勇敢、真实和真诚。感受到你不知晓,也难触及到的地方。

有一种声音,看似“自我、沉默、极具攻击力”,但当我们真正靠近它,用心聆听它时,才能明白这种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希望被听见。

这就是青春期的声音,这就是青春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