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品说,精神反刍和吸引力法则

关键词 #吸引力法则 #ego

刷到一条关于宇宙法则[祭品说]的短视频。

• 法则1.你信奉什么主义,就会化作什么祭品;

• 法则2.献祭的仪式开始,就产生了大小关系,小的是你,大的是你信奉的主义。

• 法则3.事物只会被比它更大的东西吸引。

说的老玄乎了,当下的自己是这样理解的:

• 你内心最大的欲求,会锁定你的关注点。

• 你会成为欲求的奴役,陷入“强迫性重复”且乐此不疲。

• 万物都被更强大的能量所吸引。当你的欲求趋向伟大,能量就越大,其他小能量就会被你吸引。

说明

----------------

第一个点和第二点。

一个信奉金钱主义的人,会挖空心思赚钱,关注点会锁定在”钱财“上,会用钱财作为度量其他一切事物的价值,他会处在一直都在”缺钱“的状态。挣到了一点钱之后,尝到甜头了,又更加努力地挣钱。以自己的身体做代价,以生活做代价,以亲情做代价,不断重复投身到赚钱之中,成为金钱的奴役。在金钱的海洋里沉浮,在得到和失去中反复折磨,最终沉没。

[祭品说]补充。#痛苦

最凄惨的是成为痛苦的祭品。就是被自己痛苦锁定的人。

典型句,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翻译大白话,你要用剩余的人生为过去的痛苦做更多的牺牲。

心理学概念,反刍式思维/精神反刍。无知觉的状态下倾向于对过去消极情绪的循环思考,目光聚焦在事情的原因和后果而不能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白话,一种精神内耗。一件事无论过去多久,只要它给你带来痛苦,在此后的人生就不断想起且咀嚼这种痛苦,会因为思考痛苦的原因和理由而消极对待事物。

例子,比如我曾经不擅长交谈不擅与他人交往,所以在交友方面遇到挫折,给自己贴社交恐惧标签。因为我不擅长与他人交谈,社恐,所以不主动认识他人,不去参加活动,不去人多的地方,不主动跟他人搭话,给自己制造不交谈的场景,因为害怕自己出言不逊,他人产生反感,交友失败。

思路:交际不行 > 交友失败痛苦 > 害怕交际 > 不去交际 > 交际不行痛苦loop > 最后一整个人生痛苦哒咩 > 都是因为交际不行

我又想起阿德勒心理学主张的一个概念,过去的痛苦的是主观赋予的意义。将人生的失败归因于过去的某个痛苦,实际上是咎由自取。将不幸归因过去的痛苦,而强调自己是无法改变,强调自己是弱者,所以落得不幸的田地。甚至用这种不幸去捆绑他人关系,以达到“我弱我有理”从而获得他人关注和关心的目的。可怕的是,这种把过去的痛苦化作当下不幸的“圣旨”,把不改变不学习不成长做成的“免死金牌”的不作为,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痛苦是一个人在有限生命中的众多产物的之一。它不具备支配作为生产线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自我察觉,让痛苦臣服于自己,让它成为调整成长方向的指南针,去帮助自己脱离“不幸”。

求人渡己,不如自渡。

----------------

第三点略难说明。

就像是马云说他不喜欢钱,但是他家财万贯;他只是个英语老师,却笼络很多高级人才。早在1995年马云还是个英语老师/海博翻译社的翻译,受邀去美国做翻译,去参观西雅图第一个ISP公司VBN,感受到海外互联网的神奇,回国后就着魔了一般,想做中国企业上网服务这件事,从学校离职、借钱创办”中国黄页“,再到后来的阿里巴巴。

或许说,人家走在时代风口,要是我也能飞。如果说能嗅到风口是一种偶然或天赋,那能够持续在风口上的人,他一定有各种各样的能力,人家的技能点是自己考量后点的,至少在认知层面知道更多的信息,可以帮助他消除选择的不确定性。自己又对世界,对事物了解多少,可以帮助消除选择干扰的知识又有多少储备呢?

又或者说,他能笼络人才,那是个人魅力,要我有我也可以。或许有些人并不具备太多的技能点,但是吸引其他人在身边为他卖命 ,为他的理想而买单的人,身上具备的特质却又各种各样。自己有几斤几两?知道什么样的特质可以让他人心甘为你做事吗,又具备什么特质可以吸引到其他人关注呢?

说[吸引力]是宇宙法则也没毛病。理想具备更大的能量,人自然会被这种大能量所吸引。那些我们说”成功的人“,像是某种理想的忠实信徒,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献祭理想,就像乔布斯。

又像是一个生命,在时空隧道穿梭中的看到前方一点点微光,并且选择全身投入去追随它的人。我想到那个叫罗永浩的男人,他去新东方当老师,他的锤子手机,他的”真还传“,他重回科技圈。而像他这样的人,跌倒了重来,在跌倒再重来,就像尼采说的,当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这种蓬勃的生命力太能让人动情了,难怪他能吸引那么多的追随者。

众生茫茫 ,去见识天地浩大,不过是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世界,刷新认知。这些或许只是浮尘拨云,只为见真实的自己,而自己懵懂且无意识-----自己可能比想象中要更加的庞大。

咳咳,感觉最近自己关注的ego,认知偏见,个人成长又有那么些关联。或许是我当前被”个人成长“这个欲求能量所吸引,以至看到的书,刷到的视频,当前解读的事情,都是个人成长信息。又或许是宇宙通过各种管道向我传达”要成长“这个信号?可能吧,哈哈哈。

放下手中望远镜锁定遥望的目标,去环顾四周,去感知自己和身边的一切事实,去感知作为生命,可以在这个时代中,能做的且可持续发展实现成长复利的事情。

每天一问:

今天我又成为了什么的信徒,为了什么献祭自己,它值得吗?

#三省吾身

2022070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