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说,阅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小孩子阅读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形态呢?如何开始的呢?
每一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好奇宝宝。一遍又一遍的问着为什么。为什么飞机在天上飞,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云彩是那个颜色。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
有时,我们很不耐烦,就很粗暴地打断:我有事。你别影响我。我不知道。没有为什么。
孩子有时会说:不是你说的吗,凡事都有原因。
但更多的时候他有样学样。他会在我问他事情时说:我不知道。我忘记了。我忙着呢。
孩子小小的心中已然形成了思维定式。
提问是孩子阅读这个世界的快速而有趣的途径,然而这条路未能被我们温柔以待。
雾拦满江今天的推文扎了我的心。应对失败的父母,关上这扇窗的父母是无能的。因为无能所以简单粗暴。
这些无休止的问题正是孩子阅读和探索这个世界的钥匙。
无知是绝对的,有知是相对的。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端。
从无知到有知。我们要主动。
花朵为什么会绽放。桂花为什么会飘香。感应灯为什么一跺脚就会亮。扫地机器人为什么不是人的模样。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无穷无尽的知识点。你是选择漠视,还是选择从某个点打开孩子的思路和想象。
你说中国诗词大会有深度,我去看。你说奇葩说多视角,我去看。你说某本书好,我去看。你说什么有用,我去学。
然后你问我: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好有道理。这到底是思维认知的差距,还是知识能力的不足?别人说什么你都觉得对。
你不思考,不分析,只知道被人牵着鼻子走。难道整日晕头转向云里雾里。
你的脑子已经生锈,只知道机械地接受答案。而不去想这个答案是如何经过推理一步一步得来的。而顺着这个视角又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换一个视角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换一个条件,换一种前提,又会如何。
阅读一本书也是如此。你觉得金句频出。你觉得作者好牛。你觉得这一切顺理成章。
书读完了,也就读完了。什么都没留下。
这些被动的接受,毫无意义。它不会成为你的知识体系,不会颠覆你的三观。
那么要如何读一本书,汲取其中的精华,并为自己所用呢?
就连简单的读书笔记,也大有学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通读,从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一星标记。第二次重读,再次筛选,仍然觉得很好的内容标出2星。第三次筛选,找出3星内容,细读,标注并记忆深入了解。
信息,摘抄,评论。
何时读过谁写的书,记录下来作为记忆的索引。
摘抄经过三星筛选出来的精华。里面可以但不局限于客观知识点,带来启发或者联想的,和你现在认知不同的。
评论可以是延伸,可以是不同的看法,可以是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就像孩子平常吃的奥利奥,上层是信息,中间是夹心,下层是评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频繁遇到下面两种问题。
标记太多。这是是因为你脑中的内容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可以暂时放一放再来处理。
标记少。哪怕只有一句话,只要有触动就好。
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去了解你所不了解的,多思考。主动思考作者的思路,框架,出发点,想要表达什么。
你怎样读书,你就怎样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
你怎样对待孩子的问题,你就怎样影响了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接受力度和生活准则。
你要学会阅读。也教会孩子阅读。你可以读一书本,读一件事,读一个人。道理样样相通,父母言传身教。你的眼界,你的应对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解。新世界的大门一直敞开的,祝你和孩子早日找到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