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他说小时候跟父母做法事,见一个和尚住在庵里,便觉不解。他从小便知寺庙院殿宫观庵的区别,我也挺感兴趣,于是也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研究。
【寺】寺=止+寸。
从造字来说,本意表示手持某物静止不动。后寺的动词含义被持所取代。
而寺渐渐和侍的含义接近,古文中“寺”的可用作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寺,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
寺“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太常寺掌祭祀礼仪;光禄寺掌酒礼膳馐;卫尉寺掌武器仪仗;太仆寺掌官员马;大理寺掌审讯刑狱;鸿胪寺掌礼仪外交;司农寺掌仓储之事;宗正寺管皇室诸事;太府寺掌金帛府藏。)
那么寺怎么和佛教挂钩的呢?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于是寺渐渐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庙=广+苗。
形声字,取广意,取苗声。
广,谓居之以与朝廷同尊。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尊先人貌也,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又称为“宗庙”。 周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庙更多演变成了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中国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个城隍庙,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庙的“尸主”为元末明初的“东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庙的“尸主”为明代大忠臣于谦。
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繁荣兴盛,许多祭祀先人的活动也转移到了宗教场所。现代寺庙往往已经成为比丘居住修行的场所的专用称呼。
【院】院=阜+完。
左边古文写作阜的上半部分,象形字,代表盘山石阶,指代高山。右边部分完才是院的含义所在,安宁无扰。
从造字结构上说,院就是建筑在高山上安宁无扰的居所。
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 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
而院现在不仅仅是宗教场所的专称,引申成了正屋后面安宁的角落,如庭院,院落。
然后又引申成了安宁无扰的公共场所,如学院,医院。
【殿】从殳部。
殿最早为形容词,代表后面,如殿后,殿军。
接着殿发展出了动词属性,含义为镇抚,镇守,殿天子之邦。
殿又有了名词属性——天子居所,曰殿。原指大房屋,汉以后也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 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对外敞开的部分。“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殿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
殿,可同时用在佛教和道教宗教场所,一般指某单个较高大的建筑。如佛教系统中的大雄宝殿,如道教系统中的凌霄宝殿。
【宫】宫=宀+吕。
宀代表房屋,吕代表多扇窗。古人称只有一扇窗户的小房屋为向,有多扇窗户的大型建筑为宫。
秦以前,宫是中国居住建筑的通用名,从王侯到平民的居所都可称宫,秦汉以后,宫成为皇帝居所的专用名。如宫廷,宫殿,后宫。后引申为与帝王有关的人事物,如宫女,宫娥,宫刑,自宫。
然后再引申为神仙居所,蓬莱宫,天宫等等。宫也可同时用于佛教和道教场所。
(宫后来还引申为胎儿的住所,子宫。)
【观】 觀=雚+見。
形声字,取雚声,取见意。
观,谛视也。于上观望之意。观最早是古代天文学家(星官)观察星象之所,引申为迎仙之处。
汉武帝晚年崇信道教,欲求长生之术,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同时住进皇家的道士居所,也称为观。之后渐渐宫外道教建筑,也皆称之为观。
【庵】庵=广+奄。而奄=大(人)+电。
奄,从造字本意来说,本意为被电劈死的人。
后引申为死亡,消失,覆盖。如死于流水者为淹,词语淹没,掩盖。成语奄奄一息,恹恹(奄奄)欲睡。
庵=广+奄。
本意指被茅草覆盖的小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比丘尼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