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型关系就是知己,是彼此三观、兴趣、精神品位(音乐、文学、艺术等)都很合拍或能引起共鸣的人,人在青年时期总是孤独的,我曾经无比渴求珍惜这种精神型关系,希望遇到这种彼此气场很合的人。
然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好像也是越来越不依赖这种精神型关系了。我的精神搭子,雪,她好像比我更先一步看透这种精神型关系的虚无,她沉迷这种精神追求可是也知道其实这在现实世界is nothing,我们的联系也越来越漫不经心,可是这次我也不再难过,而是选择顺其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流动如潮起潮落,追寻精神共鸣对我来说是奢侈品而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活在世上,到了这个年纪,已经不再需要寻求“被理解”,因为每一个体的经历和精神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理解自己,精神的快乐自给自足,就很好。
以前对现实中的男友对我的精神世界不感兴趣,不能融入感到很遗憾,我们在精神、爱好兴趣上没有丝毫相通。可是近年来逐渐接受了这一点,一个人很难同时做到能在现实和精神上满足你的需要,能满足其中一种已经很好。男友是一个很接地气、可靠、温柔体贴的人,会做饭、做家务、和邻居同事能相处的很好,他擅长日常具体的事务,能很好的在现实上承托住因在精神的象牙塔里呆太久很容易过度胡思乱想而“不落地”的我,而朋友,既然能成为朋友,当然是找志同道合、或能满足精神情感交流的人了,跟爱玩剧本杀的人玩剧本杀,跟喜欢运动的人一起运动,跟喜爱文艺交流的人交流书影视听,让生活中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需求功能,而不是强人所难,希望某个ta能全然地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只因为ta很重要。
于是对人际交往再无所求,于是也放下了对身边爱侣最好是soul mate的执念,自己的精神世界由自己来满足,而其实人越大,越发觉现实世界的真实连结有时候更加可贵,珍惜那些在现实里跟我共度了时间的人,我们一起打球、散步、喝咖啡、去图书馆,构成了平凡而惬意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