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了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精读,按照概括描述一下所在城市景象作为复习和记录。
这本书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它不同于之前大多停留在对完美城市空间形式设计的探索上的著作,林奇跳出了这个框架,从“人在城市中的感知”这个更根本的议题入手,以人为中心来探讨城市的形态。
他提出两个名称解读城市结构设计:“可读性”和“意象性”
在此书中,凯文·林奇提出“可读性”(legibility)这一概念作为城市设计的核心概念。可读性意味着人们容易辨认出城市景观的构成,并能在脑海中将其抽象为一种连贯可理解的形态。
组织、辨认并理解环境是所有生命的重要技能,人类更在乎。在此基础上,林奇又提出了“可意象性” (imageability) 的概念。
“可意象性”可理解为,物体中蕴含的特性,能够唤起观察者脑海中强烈的图像。“可意象性”表达的不只是被看见,而是能够被强烈、清晰、鲜明地感知。自然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可意象性强的例子,比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险峻的山川等,它们都有明晰的视觉特征和规律。人造景观中也有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梯田。
我们许多城市这些年在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可是在这些变化中城市中,可意象性强的案例却不多,所以我们常常会有全世界的城市都渐渐变得相似的感觉。
本书中林奇认为,城市物质形态方面的元素总结起来有五种——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物(landmark)。
从城市景象能够时不时赋予人愉悦感这一点上来说,城市设计可被称为是一门艺术。我们对所处的城市对外交流描述时以城市的标志物来介绍。读了此书,我就粗略看看苏州这个城市的五要素。
苏州是一座历史与现代结合的城市。
古代伍子胥设计了苏州古城,由城门与城墙以及护城河作为边界区分城市。 据说最早有八座城门,城墙以内1公里左右是用于耕种,以防围困时可以1-2 年养活城里人。
城市在80年代有了一次较大规划变化。古城边界是护城河,苏州市区是以四环-东环路,南环路,北环路与西环路为界,一条干将路横穿苏州链接东西环路。2000年后,城市变化太大。有了高架桥,在四个环路高架桥交汇处上下最多有五层。在北环高架上我们可以看得到苏州古城里的北寺塔,也可以看到古城西北处的虎丘塔;那个要感谢苏州对古城区楼房不能超过三层楼高度;我们才让那些古建筑继续映入眼帘。
现在我们说到苏州不但有2500年历史,小桥流水如平江路,山塘街;场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的环境、甚至观察者本身的记忆相互作用。我最喜欢坐上日落时分虎丘去山塘街的游船,清风拂面,江南水乡生活涌入镜头,夕阳倒映在桥洞里一个舒坦。
【节点与区域】如苏州城区里的苏州火车站,观前街,工业园区金鸡湖湖西的东方之门-戏称“秋裤”;湖东的月光码头科文中心-小鸟巢;文化休闲广场,诚品与久光百货等;新区有苏州乐园等。他们各有特色让人有明显区分感。 苏州以水为著名,最大的湖是太湖;此湖也是中国最大淡水湖之一,其60%面积的水域属于苏州;依次“阳澄湖”和重元寺,“独墅湖”和月亮湾以及高教新区,“金鸡湖”,“尹山湖”,“漕湖”,“澄湖”等等,而且已经建立了那些以湖为核心的生态或商务中心……
【道路】在北环高速有个1.6公里的隧道,入口和出口处都有砖雕苏州人物故事,而且有高低起伏以及转弯,我每天穿过都以那些建筑作为参考都知道多少距离。不过现代都有导航系统定位,在书中讲的许多问题早已解决了。
边界线……苏州古城以城门与护城河为界……新区从西环路以西直至太湖,园区东环路以东两翼扩展到昆山。
【标志性】 苏州标志性,以前是虎丘,盘门三景;现在太多新的标志物;月光码头,斜塘老街,久光百货,新区阳山新苏州乐园等等……大概以东方之门和金鸡湖为显著符号。
我自己觉得现在的District,Node Edge 有些重叠起来了…… 也许太追求一个个新发展点;有时就有雷同性,斜塘老街就是人造水乡古镇,李公堤夜景太刺眼,号称要比美西湖;可是没有人文故事就有点不伦不类……
不过总体苏州城市还是古老与现代并存…… 整个城市扩展了近10倍;整体搭配很有特色。希望与朋友一起去深入看和了解新变化 如东太湖新城“苏州湾”最近非常火爆。
在这个城市看到她的调整改变,感受风景与季节的不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