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玉丽,坚持每天写文章,这是我每天一篇的第78篇,文章以“读书分享”、“育儿笔记”为主,记录自己以及孩子的成长。
今年家里有两个老人年满八十,一个是外公,一个是奶奶。在我们乡下都有祝寿的习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为老人祝寿,热闹热闹。在这样热闹的日子里,我却在想人生八十了会是怎样的感受?我的外公、奶奶在这样的年纪又会如何回忆人生走过的这八十年?
外公
我的外公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在那样的年代读书算是多的,年轻时在部队,出来后有机会分配去开火车,可外公却选择了回到家里,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后半辈子。我想象不到,那样的年岁里青春正茂、意气风发的外公是什么样子?又是什么让他选择回到家里来?回到那个缺衣少食的家里,干一辈子的农活……
回来后外公再也没有走出我们这个山里,和那个年代的人一样,结婚生子,为家庭、为衣食操劳了一辈子。这个决定外公究竟有没有后悔我不知道,但我想他肯定想过如果那时候的选择不一样,那么如今又会是怎样的生活?一路走到如今的耄耋之年,我想他依然很怀念那段在外面的日子,因为他曾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余金华”,金华是那个他这一辈子离开家见识到外面的城市,让他深深怀念和想念的城市。
我记忆里的外公,是慈爱的,是宽厚的,是勤劳的,从没有斥责、指责过我们孙子外孙一句;我小时候也从来没有见外公发过大脾气,没有见过他和外婆之间的争吵;到现在耄耋之年也依然劳碌着,种稻谷、种菜、做竹制家具、砍柴等等,就是闲不下来。直到长大后才从妈妈他们那里知道,外公的犟脾气,与外婆之间常年的吵闹,以至于到外婆病在床上,说的都是外公的不好……走到耄耋之年,外公会如何回忆这一辈子?回忆自己的婚姻家庭、孩子?又会有什么遗憾呢?
奶奶
奶奶是典型的农村妇女,育有八个子女,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我们山里,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县城,并且去县城的次数也是在这些年才去过几次。
奶奶从小基本没有父爱母爱,是她外公带大的,但她依然善良,爱着自己的子女以及我们小一辈。
到如今奶奶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依然很怀念的小时候吃到的,她做的豆豉煎蛋,那是记忆里最好的味道,我妈妈就怎么都做不出来那样的味道。
还有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的事情,也不记得是几岁的时候,妈妈拿五块钱让我去买东西,可在路上我就把钱弄丢了,直接吓得不敢回家,躲到了奶奶那里,奶奶问了事情的经过,什么也没说,只是让我在那里吃了饭,后来妈妈等急了找来却也没说什么,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大发雷霆。但那时候就是知道,如果妈妈大发脾气,奶奶也能帮助我,为我说话,奶奶那里似乎就是小时候的避风港。
还有不小心打碎了碗的时候,记忆里奶奶也从来没有斥责、打骂,只是告诉我们小心不要被割到,然后拿扫帚扫起破碎的碗屑。到上学后,尤其是后来上高中、大学,每次去学校时奶奶总是要塞给我们钱,基本家里的每个孙子孙女都是这样,希望我们能买点好吃的……
同样的,奶奶和绝大部分农村妇女一样,爱信迷信,尤其是对于鬼神说特别信,小时候就听过她给我们讲的很多鬼怪的故事,仿佛是她自己亲眼所见。
以至于,在生活中她非常的害怕,特别到年纪越来越大了,根本就不敢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睡觉。我和堂妹她们小时候,基本都跟奶奶睡过,给她作伴。
到如今的耄耋之年,奶奶最操心的依然是自己的孩子,想着这个想着那个。到如今的耄耋之年,这个从来没有出去看过世界的老人,结婚生子一步步按部就班走过来的妇人,对于自己的八十年又是怎么看的?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最开心的是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遗憾?
外公和奶奶的耄耋之年,他们怎样看待人生,又有什么样的人生哲学,都藏在了他们的岁月里,藏在了每一件小事里,他们也许讲不出什么大的人生哲学,但却很好的做到了古代传承下来的“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他们的处世哲学,已深入骨髓。
将近30岁的自己,思考着如若有幸,耄耋之年的自己又会是什么样子?期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最不想留下什么遗憾?又能教会自己的孩子什么东西,将什么东西潜移默化的传承下去呢?这是个一生的命题,值得去思考和探究,也关系到人一辈子究竟追求什么,在意什么。
愿家人们人生八十耄耋之年,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满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