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随着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对食物的追求。食色,性也,对于食物,其开始是为了果腹,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人维持其身体机能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食物,也就是说,但凡人,就不可能离开那一口吃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饭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吃”逐渐成为了愈来愈高深的学问,五花八门的食品种类,人们愈来愈难能满足的味蕾。食物也越做越精细。在我看来,现在如今对于食物的追求大体有四种:1,单纯的果腹;2.味蕾的满足,也就是所谓的“好吃”;3,新鲜感;4,情怀 而我今天主要想聊聊最后一种,情怀。
近来拜读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感触颇深。梁实秋先生去过很多地方,也品尝过颇多美食。但最为怀念的还是童年时习惯吃的那些东西,即使步入中老年,也经常会寻找那些味道来“聊胜于无”,“聊以慰藉”。
现在的网络店铺上经常会打出“小时候的味道”这一感情牌,卖一些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大家习惯吃的食物。而那些食物现在多半已经不怎么常见。
其实从平行角度来讲,那些童年的美食未必会比现在烹制的更精细的食物要来的美味,但是那熟悉的味道会让人回忆起那段岁月。回忆总是美好的,因为它会自动忽略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儿,让大多数的美好留在脑海中。不仅是味道,还有听觉和嗅觉也是如此。有多少人闻到炊烟的味道就像回到了家乡,有多少人听到家乡的口音会忍不住多看两眼。
情怀这个东西,总能让人沉醉,尤其是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充盈,让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人本就是一种怀旧的动物,所谓情怀,大抵如此。
我今年24岁,尚算年轻。可能比不了父辈祖辈那般对此有更深的感触,但90后这一代,也开始追求“小时候的味道”,最为经典的就是辣条辣片,一批八零后九零后争相购买,品尝,纷纷觉得回到了儿时,感叹“小时候的味道”。
从小到大,我独爱鱼香肉丝这道菜,并且独爱北方的改良版,只放猪肉丝,青椒丝和胡萝卜丝,佐以通红的小干辣椒,口味酸甜,香辣,颜色鲜艳诱人,甚得我意。诚然这道菜可谓是随处可见,随便走进路边一家小馆子,菜单上都会赫然写着这四个字,后边或加上“盖饭”、“盖面”的字样。但是这道菜,做的好的人并不多。这些年,我吃过许多南方北方大大小小的菜馆,包括鱼香肉丝的发源地—四川,尽如人意者甚少。我最爱吃的莫过于我姑夫做的这道菜。可谓从小到大,但凡去姑姑家吃饭,这道菜使一定要有的,我也曾在长大些自己会做饭以后观摩过姑夫是如何做这道菜的。猪肉切成大小一致长约1.5厘米的左右的细丝,用干淀粉抓取,胡萝卜青椒切丝,分别过油两次,随后用白糖、醋、料酒、少许酱油调汁儿,入菜翻炒出锅,大体如此。看似并无复杂之处,但我回家自己尝试多次,却总也做不出和那个味道。后来我也想通了,不再执念于此,每年去姑姑家吃上一两次,也是一件别有味道的事。现在我每每去姑姑家,姐姐还是会“嘲笑”我,“哟,我们小馋猫又来吃鱼香肉丝啦!”我也不恼,嘻嘻点头,顺便吹捧一下姑夫的手艺。
一道菜,可以冲击你的味觉,也可以让你回忆起那段热血奋斗的峥嵘岁月。
高中时,去市里读书,学校食堂赫然大了起来,师傅的炒菜水平亦是初中时期的食堂不能比拟的。我独爱两道菜:糖醋肉片和辣子鸡块。
糖醋肉片,就是盗版的糖醋里脊,肉片裹淀粉和蛋清过油,再用番茄酱调汁儿挂芡。辅以苹果块儿或者梨块儿作配菜,甜咸适中,十分可口。辣子鸡块儿,鸡块儿裹生粉过油,再经炒制,辅以青椒和碎花生,挂一层薄薄的芡,口感香辣,甚得我意。我从小嗜荤且口重,喜欢吃肉食和酱汁醇厚的食物,所以这两道菜一直是我高中时期的“幸福食品”
大学的时候去了四川念书,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