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鲜卑起源

慕容氏为鲜卑人,我们的故事由此展开。

鲜卑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历经两千年岁月,鲜卑早已融入了其他种族。比如,唐朝的法琳和尚讲过,太宗李世民有鲜卑血统。不仅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混血的更多。尽管现在找不到纯正的鲜卑人了,可我们的身上还流淌着鲜卑血液。


谁是最后一个鲜卑?

目前,普遍认可锡伯族是鲜卑血缘最近的后裔之一。2010年人口普查,锡伯族超过19万。锡伯族分布在东北各地,以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人的民间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又以骑射著称,可谓文武兼备。著名影星佟丽娅,正是锡伯族的形象代言人。

据说在古代锡伯语中,鲜卑、锡伯、西伯为同一个字根。因此有人断定“西伯利亚”乃“鲜卑利亚”的异音,表明鲜卑人曾是那片广袤冻土的原住民。遗憾的是,作为民族实体,鲜卑已经完全消失了。故而,我们只能在史书里凭吊鲜卑往事。


谁是第一个鲜卑?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鲜卑起源的观点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让我们顺着史书来瞧一瞧:

【东夷说】关于“鲜卑”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初期。

当时成书的《国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周成王在岐山大会诸侯,鲜卑也被邀请出席。中原诸国自诩衣冠华族,瞧不起蛮夷。他们认为楚国是南蛮,鲜卑是东夷;二者当个勤杂工还算凑合,上台会盟就别想了。于是,周成王安排楚国和鲜卑的使者替大伙看守祭祀的火堆。

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鲜卑为鲜牟之讹,参与岐山大会的乃鲜牟国。举例来说,明代《四部丛刊》中的本篇《国语》就写作“鲜牟”。说到底,究竟是鲜卑还是鲜牟在替诸侯做苦工呢?引证《左传》和《史记楚世家》,此处当为东夷鲜牟国。

因为版本差异,“东夷说”尚有鲜牟存疑;旁引史料,鲜牟的可能性更大。所以,鲜卑源自东夷并非确切看法。我们不能根据某版《国语》便断然主张,先秦时期已存在鲜卑民族了。

【带钩说】史书里再次见到“鲜卑”,乃战国中后期。

《楚辞大招》里有“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等语句。这里的“鲜卑”大概是物品,东汉文学家王逸解释为长袍上的带钩。《大招》用“鲜卑”形容少女苗条的身姿,类似“蜂腰玉颈”的借喻。《汉书匈奴传》跟王逸的看法一致,该文的“鲜卑”也指胡袍的带钩。

虽然有人因此提出鲜卑起源,但很多学者不愿混为一谈。带钩“鲜卑”跟民族“鲜卑”没有直接关系,只不过译音相同。老狼也以为,两个鲜卑的意义不一样;如果生拉硬扯,仿若“印第安”等于“殷地安”一样可笑。

【山戎说】东汉学者服虔也对鲜卑感兴趣,他把鲜卑写成山戎的后代。

服虔饱读经书,学识渊博。他在编撰《史记注解》时说,“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

山戎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唐山市的无终山一带。因山为号,山戎也称无终。按照“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方位,山戎应该从西边游牧到了北疆。所以,服虔把山戎叫作北狄。

山戎同华夏渊源深厚,屡见于先秦古籍。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逸周书》就用“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八个字,记载了两个边塞部族进贡动植物的往事。

春秋时,山戎攻击燕国。齐桓公亲自挥师营救,并在无终山大破敌军。山戎战败后逃得无影无踪,仅留下了“老马识途”的成语,以及“无终”这个地名。

此后,山戎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罕有相关记载。不清楚服虔定见鲜卑乃山戎的依据,我们很难考证二者的籍裔关系。目前,鲜卑来自山戎是孤证。

【亡徒说】东汉史学家应奉认为鲜卑是长城劳工。

应奉读书一目五行,记性非常好。有个车匠曾在门口露了下脸,多年后应奉主动跟他打招呼----这就是俗语“半面之交”的出处。

应奉向皇帝汇报:“鲜卑者,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汉名臣奏》记录得更加详细,应奉还说:“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应奉不仅记性很好,“鲜卑起源于长城劳工”的结论也令人惊叹。问题在于,鲜卑是个外来音译词,不能用汉语直接诠释。应奉的见解,如同“智利是个智慧锋利的国家”一般滑稽。

应奉的儿子应劭在编撰《风俗通义》时替父亲掩饰了一句,“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士犯罪亡依鲜卑山,后遂无息”。既然“后遂无息”,当然无法延续了。

查阅地图,老狼很难想象:长城劳工们不南逃故乡,却翻山越岭到北方千里之外的鲜卑山,又变成了“兵利马疾”的鲜卑人。所以,“鲜卑源自秦朝苦力”的说法见仁见智了。

【东胡说】鲜卑源于东胡是现在最广泛的看法,没有之一。

《三国志》、《续汉书》、《后汉书》、《十六国春秋》、《晋书》和《史记索隐》等史书很直白地告诉我们:鲜卑为东胡别种,二者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东胡是生活在燕山一带的游牧民族。战国后期,他们屡屡侵扰燕国。东胡人大肆抢掠,不亦乐乎。很快,燕国使臣秦开来到东胡的营地。他详陈利弊,恭恭敬敬地请求休兵。秦开说得头头是道,并自愿留下做人质;东胡见好就收,暂停了进攻。

留质东胡期间,秦开广交朋友。他东看看西瞅瞅,每天都在刨根问底。一段时间后,秦开不见了。再往后,东胡被燕军一举击败。牧民们不得不远离燕山,向北迁徙到草原。

秦开名为人质,实则窥探险要。掌握东胡的虚实后,他快马南归。燕国兴师北伐,专攻要害;燕军大胜东胡,扩地上千里。获胜后,燕昭王设置了辽东郡。


燕国开疆拓土,第一功臣是秦开。不过,秦开的真名叫什么?太史公避讳汉景帝刘启,把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称作微子开;或许,秦开原名秦启。相对而言,秦开的孙子更加出名,那便是秦舞阳;很多年后,秦舞阳随荆轲行刺秦王嬴政。

秦开诈降,东胡溃败千里;大难不死,还有下回。几十年后,东胡的苦难又来了。这次,他们惹了最不该惹的人----匈奴。

匈奴也是游牧民族,自称胡人;东胡逃到匈奴以东,因而被中原人叫作东胡。

公元前209年是个夺权之年。长城内,秦二世铲除兄弟姐妹,坐稳了皇位;长城外,挛鞮冒顿(读音:峦低莫毒)射杀父亲,自立为新一任匈奴单于,也就是冒顿单于。


邻居换了头目,东胡王接二连三地提要求:要上一任单于的骏马,要冒顿的女人,要两国之间的空地。老狼不知道东胡王是否健忘:冒顿篡位不择手段,可以杀妻杀父杀弟弟;你想占他的便宜,那不是与虎谋皮么?利令智昏,东胡王自寻死路。

大祸临头了,东胡王反而沾沾自喜。冒顿痛快地答应了前两个无礼要求,东胡王还在妄想土地呢!可土地没到手,等来的却是匈奴的铁蹄。

《三十六计》说“欲擒故纵”,《道德经》讲“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些文绉绉的话,草原人不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老婆抓不住流氓。这个道理,匈奴人明白。冒顿单于假装软弱可欺,暗中扩充军力;待到胜券在握,匈奴突袭东胡。

东胡王完全没有防备,干净利索地被消灭了。心惊胆寒的东胡残部向东逃窜,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幸好,匈奴大军掉头攻击月氏人,他们才躲过灭顶之灾。

逃亡者在草原东边占山为王,划地为界。盘踞乌桓山的称为乌桓族,依托鲜卑山的叫作鲜卑族。从此,两个民族出现在我国史书上。根据史籍,鲜卑起源东胡是最主流的说法。


那么,这两座山究竟在什么地方?有人考证,乌桓山为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群山;鲜卑山即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格罕山,也叫罕山。

涉及鲜卑起源的还有一座山:大鲜卑山。老狼强调,大鲜卑山与鲜卑山是两回事。

大鲜卑山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大兴安岭,即拓跋部的发祥地。为了垄断鲜卑的称号,拓跋氏特意把自古栖息的地方叫作大鲜卑山。

北魏《魏书》讲,拓跋部的先祖曾经在大鲜卑山开凿太庙。阿里河镇的嘎仙洞里发现了基本吻合的壁刻祭文,从而证实大兴安岭就是大鲜卑山。

拓跋氏不仅被考据出发源地,还拥有令人羡慕的族谱。《魏书》详细记载了拓跋部的世系更迭,有案可稽。这得归功于成王败寇,胜利者的家谱才能以正史的面目留存。

慕容氏没有完整的族谱。老狼从史籍中整理出《慕容世家谱》,于2006年1月16日发表在“慕容冲吧”,现已流传甚广。老狼会把最终定稿的谱系附于书后,以飨各位朋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鲜卑起源如今主要的说法有四种,第一种是说它们是东胡分支,《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
    蚁经阅读 1,417评论 0 2
  • 昨日阅读1小时,总计191小时,第176日。 阅读『How to Not Give a Fuck』 https:/...
    龙套哥萨克海龙阅读 629评论 0 0
  • 总算整理完《武帝纪》,接下来要开始读诗了。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两犬和半疯阅读 995评论 0 0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75评论 16 22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15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