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控制,而不是受人的意志力的控制。意志力的来源也是动机。
说到这就先说一个理论,叫自我决定论。说人持续坚持的行为动力只能来源与内在动机,相对内在动机来说的是在外动机。
比方说有个小孩子喜欢来你家玩,你告诉他你很喜欢他来,并且给他好吃的,多给几次之后,接下来你不给的话可能这小孩就不再来了。
这是全书的基本观点。如果人生不能区分此外动机和内在动机会遇到几个情况呢?
比如说只遵循在外动机,只考虑在外的需求,你就会陷入这个境地,给反馈你就有动力,没有反馈你就没有动机。比方说有人夸奖你的美貌你就注重外表了,没有人夸没有人在意,你就变得邋遢了。
比如说在外需求和内在需求觉得是冲突的,比如说是为了爱好工作还是为了钱工作。你的内心会冲突,行为会犹豫不定。
还有一种是以为在外动机是内在动机,只不过是在外动机一直持续给你好的反馈而已,比如说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很不外乎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小到大都这样,她就以为这个不外乎自己的言行举止没什么问题,到有一天她离开家里了,别人不像对家人对他那么宽容的时候,她开始怀疑这个习惯的正确与否,她才知道不外乎言行举止这个习惯不是她的天性,因为天性不能被否定也不接受被否定的,她这不是天性,是被宠惯了,所有以为自己在外动机是自己内在动机的时候,当在外动机不在发挥运用的时候,行为的动力也是会消失的。
最后一种是把一个在外动机错误的内化成内在动机,比如说一个人,觉得明星光鲜亮丽,她也被这种完美的状态和被展示出来的意向迷惑,她开始想去当明星,她开始模仿明星的说话方式,穿衣风格,生活习惯,内心很有动力,谁阻止都没用,但是当她有一天意识到事情并不是她觉得的那样,她知道明星过的不开心,明星的生活是被团队研究出来的,是一个产品,她可能就会开始幻灭,觉得没有意义,这种幻灭是最危险的,可能让一个人丧失了全部的生活动机。
这是一些对动机的认识。
认识了动机的模式之后,就是找自己的动机了。
关于这个自己动机的寻找方面,有一个典型的范式,那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需求是一个金字塔,是生存需求在下,社会尊严认同等需求在中间,最上是自我实现。这本书说这个范式显然是错的,因为在直觉里和调查中都发展,一些吃不饱饭的人,一些在平民窟生活的,也有很多是觉得自我价值非常高的。
作者说人的需求并不讲顺序,是同时需要,并且相互影响的。
说到这之后作者并没有教人怎么具体找内心的需求,只是大致提醒再找自己内在动机的时候需要注意上面这些。
接下来就是一些关于行动的工具的介绍了,都是一些关于认知和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
比如说执行主体。
就是定计划的时候你要用“如果……就……”的句式,而不是“XXX时间我要做xxx”他的道理是人做决策用到的脑区部分很有限,忘记具体书中叫这个啥了,先叫它工作记忆把,他说工作记忆不可能持续的记住这个事情,会忘记。将这个计划丢去已完成或者完成不了的脑区中去。而你用“如果就”这个思路做计划的时候,现在马上完成了计划不会占用大脑太多的时间,而但时间之后,这个行为会自然浮现出来,喔,对了'这个计划一定要是针对行为的,比方说要能说下床去刷牙就别说起床这种相对空泛的词。因为在脑中提取一个行为指令肯定比提取一个概念去理解更简单,还有更难的就是提取一段感受去体会,就比如说失恋记忆感受再刻骨铭心,最终记忆记得,感受你也会忘记。
所以,就是要对未来的自己下简单的指令。
下指令也不一定能够完成,未来可能会发生阻碍,你要提前预想一遍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