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摘自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一人的追忆。在开篇就讲述她做的一个梦,梦中她和她丈夫钱钟书一起散步,然后钱钟书就不见了,她在梦中表现出的手足无措与慌张,表现出她对丈夫的依赖之情。在她的追忆里,是一家人的离合,一家人沉沉浮浮的半个多世纪。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句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句话也是书中最意味深远的一句话。
一家人的互帮互助,一个人对于另外两个人的思念,两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思念,体现出了一家人的互帮互助与亲情的温暖。
在看《我们仨》的时候,真的感觉像一本小说一样,不像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里面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我们生活中不曾出现过的,但是其中体现出了一家人的互帮互助,足够体现出就算在人世间经历了世间百态,会到家中,永远都面对的是最温暖的亲情。
当三人中,女儿首先去世的时候,夫妻两人总感觉空落落的,心里也像少了个人似的,这种感觉确实不好受,所以会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其实是思念以前的他们,表明现在她也不是以前的她了,这也显现出了天下宴席,总有散尽,那时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所有的情形早已不复,故人早已走远,而现在只剩自己独自一人,这种心情极其落寞,而这本书所能够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珍惜现在所有的亲情,而且还有对于家人一定要有的一种信任,都是在无论在社会上,在学校中寻不来的血浓于水的感情。
是的,家人的思念就像清风一样会拂过心田,令人温暖舒缓;又像一杯咖啡,刚入口会苦涩,之后却甘之如饴;更像一艘小船,承载着寄托,飘向远方。
1935年夏,杨绛有了与她执手偕老的丈夫钱钟书。1937年,有了女儿钱媛。至此,长梦初始。以后的六十载,他们相依相拥。他们熟悉彼此的习惯:杨绛熟知阿媛和钟书翻书的动作一致。他们有心照不宣的配合:钱钟书回信,杨绛负责接电话。他们也有细节处的包容:阿媛和钟书的手帕随手摆放时,杨绛总默默重新角对角折叠,放好。
一家人,在一起,温暖中度过了八年抗战,三年饥荒,十年文化大革命。我想,若人生是梦,这当是个美梦。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未过,挚爱又去。这个耄耋老人的心已裂得支离破碎,但她没有垮。
她静静地坐在这个以前称为“家”的寓所中,恍恍惚惚,“钟书、阿媛,我好像做了个万里长梦。”应是梦吧,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彻头彻尾全是梦。
她站起来,看看这个被称为“家”的屋子,“或许称客栈更妥当”,她兀自想,“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
“但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她嘴角扬了一下,向书房走去,很慢也很稳,从容而淡然。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想把三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于是杨绛先生落笔,用回忆成就了《我们仨》。里面是扑面而来的温情和沉淀许久的回忆,用的是老人最平实和真诚的文字。我读了三遍,三遍皆是一气读完,读完皆泪水盈眶。
泪水,为团聚,为分别,也为亲情。
思念甚苦,却又如此甘甜,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生活的美好日子,这样才不会留下遗憾,不负蹉跎!
每每读完此书,我心中总会有万般温暖,书中杨绛夫妇与女儿钱瑗三人的生活,既温馨又感人,但又是寻常人家那样平淡,平淡中又有温润与细腻,给人以灵魂的感召。
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吧,无
论是喜悦还是哀愁,都将成为今后我们最珍贵的美好回忆,毕竟,最美丽的长情是相互陪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