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有的人可能终生也没有思考过世界本质之类的问题,但多少思考过道德、伦理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每天都在生活之中。
道德决定伦理关系。可是什么是伦理学呢?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认为伦理学是第一哲学。在他看来,可归结为三个大的问题: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道德?怎样才做才称得上道德?
在西方道德与伦理的原始含义既与风俗习惯有关,也与个人气质有关。在中国古代,伦理指人伦之理,即人际关系中的规范。《大学》所言“诚意、正心、修身”的“内圣”可划归道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则属于伦理。
康德以后,西方哲学开始明确区分道德和伦理:道德是关涉个人的内在法则,伦理则是关涉社会群体的外在规范。
日常生活中,两者通用。“什么是道德”密切相关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围绕善恶讨论几乎构成了伦理学的全部内容,人们也大致把善恶的划分与道德不道德的划分等价。
神和人的思想交锋。为什么应该做有道德的人呢?为什么道德自身是值得追求的?这是正当性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神意论,认为“做有道德的人”是天、上帝、圣人的“立法”与旨意,人只能遵从。二是人性论,认为道德正当性的根据就在人性之中。
理性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就决定了他追求“合理”的生活也即道德的生活,这是人生的“绝对命令”。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康德。情感主义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的同情、怜悯、仁爱之心,不道德是不合乎人们的自然情感的,道德才是“合情”的。代表人物有孟子、休谟、卢梭。唯意主义认为,道德不过是人的意志的表象,道德的正当性只有通过人的道德与意志的统一来证明,人有道德是因为道德“合意”。代表人物有尼采。
总的看来,人性论是主流,即使是神意论也必然涉伦理及人性的问题。在道德正当性的追问中,哲学家们认为,人之所以应该追求道德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是人。这是人的本质,是道德的存在。
道德具体评判标准。怎样做才道德?或者说,究竟如何判断行为的道德与否?伦理学中大致有三种回答:效果论、义务论和德性论。
善恶效果论又叫目的论、功利论,认为人的行为道德与否关键看行善恶,行为的结果是否有利于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至少是最小的不幸。也就是说,判断标准是最后的非道德价值标准。
最著名的义务论者是康德。他有句名言,认“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创立者,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我应当怎么做”,而在于“我应当是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有德者远比“做道德的事”更根本;“是”比“做”优先。中国孔孟之说的基础乃是一种德性伦理学。德性论要求人具有卓越品质、内在美德、高远境界。
斯多葛哲学对美德的理解源于苏格拉底,在他看来,智慧就是主善,它是唯一情况下都良善的人类的能力。人必须聪慧、明智,这样遇到生活中的繁杂冲突才能够游刃有余。
斯多葛哲学吸纳了苏格拉底的观点,认为这是四种紧密难分的特质:即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