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难忘的大学实习和毕设

在中南矿冶学院学习的几年中,特别是在实习和毕业设计期间,我们身上发生了太多的第一次,至今难以忘怀。

1980年9月初,天气刚刚开始转凉,学校安排我们电子781班到武汉钢铁公司进行生产实习。同学们各自带着行李铺盖,坐火车前往武汉。因为是白天乘车,几十个人坐在同一个车箱里,看着车窗外不时闪过的田野山坡,谈论着有关实习话题。在列车临近岳阳时,我还以为能看到洞庭湖的壮丽风景,结果在车上只能看到洞庭湖的一个角落。我们于当天下午抵到武昌车站,同学们坐车到离车站几十里外的武汉钢铁公司――号称有40万人口的红钢城。我们被安排在武汉钢铁公司专门接待学生实习的地方,叫做武昌铁铺岭实习生招待所。招待所的房间里只有上下铺的床铺,要自带铺盖才能睡觉,一个房间住七八个人。招待所还有一个小小的食堂和一个澡堂。澡堂里只有冷水,没有热水。虽然才9月初,但我在洗冷水澡时,感觉那里的水特别冷。

全班在武昌铁铺岭实习生招待所门前留影

我们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参观武汉钢铁公司冷轧分厂从西德引进的一条冷轧生产线。冷轧分厂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远,同学们就像厂里的工人一样,每天坐厂内通勤的火车去上班,那种火车只有三四节车箱,专门在厂区内跑,厂内的不同区域设有固定的几个站点,列车的开行也有固定的时间,火车停站时,可以自由上下,不要买车票。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坐火车上下班,感受到武汉钢铁公司范围的广阔,也对接下来的参观充满期待。

在火车来之前留个影

冷轧分厂是一栋新建的厂房,从西德引进的那条冷轧生产线就安装在里面。冷轧生产线由15台下位计算机控制,另外有两台上位机双机、双工控制那15台计算机,也就是说,在生产线运转过程中,两台上位机同步运行,若是其中一台正在工作的上位机出了问题,另一台将立即自动地,不间断地接过控制权,保持生产线继续运转。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生产线不会因计算机的问题而意外停车。两台计算机同时出故障的概率是很低的,这也是一种采用冗余配置的高可靠设计。

我们去的时候,生产线正在运行,一卷由热轧分厂生产的,深灰色的钢板卷,被碾轧成更薄的、银白色的钢板卷。赵老师给我们介绍冷轧生产线的工作过程及计算机控制所起的作用,这条冷轧生产线可以将钢板轧至零点几毫米厚。冷轧生产线的主要部件由五对轧辊组成,待轧的钢板卷在生产线一端的放板卷轴上,通过五对轧辊引向另一边的收板卷轴。因为经过碾轧,钢板在不断地延伸,被越轧越长。两个卷轴和五对轧辊的转速都不一样,每组轧辊对钢板施加的压力也不相同,全部由计算机根据钢板的初始参数和检测反馈回来的参数进行控制。只要其中有一对轧辊的转速或压力有一丁点差错,轧出来的钢板就将不合格。这套生产线集成了高精度的检测设备、控制设备和控制算法,且全部由计算机控制,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整个生产车间里也看不到几个人。看着高速运转的生产线,听着机器轰隆隆的运转声,对我们的触动还是很大的,也让我们认识到计算机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那两台上位机被安装在一个用玻璃墙隔成的小房间里,厂里的接待人员没有让我们进去。而那15台下位计算机则安装在厂房地下四五米深的一个地下室中。这些计算机看上去就是一排排的柜子,柜子上面有许多指示灯闪烁,柜子前面板上还有一排排的拨动开关。因为带我们去实习的赵显富老师是引进这个项目的中方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整个生产线的引进、建设、安装与调试,对其原理和工作流程都非常熟悉。他与冷扎分厂的工作人员关系也很好,将我们带进去参观,交待我们千万不能碰那些开关。赵老师给我们介绍说,这些下位计算机也是双机、双工的。控制五对轧辊的下位计算机有十台,其他的下位计算机是控制生产线的检测和附属设备的。

戴文臣在冷轧厂的地下机房研究什么?

老师随后又带我们去参观热轧生产线,那是我所看到的第一大的车间,只怕有二千多米长,一千多米宽。我们走在车间内靠近屋顶的走廊上,居高临下地看着一块又一块被烧得通红的钢锭,从加热炉中推出,进入热轧生产线一端,经过数个巨大的热轧机的碾轧,等我们走到热轧生产线的另一端,一卷卷热轧钢板已经从热轧生产线的另一端卸下,加入到旁边堆放的钢板卷队列中。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神奇的机器,巨大的钢锭被像面团一样碾成了钢板,有的钢锭则被轧成了钢轨或钢管,看到机器带来的力量,我连车间里的热浪都忘了,头脑中只留下了那些巨型机器带起的振奋。那几天,我们还参观了炼钢等其他一些车间,都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看。几座炼铁的高炉更是只在远处看了几眼。

生产实习是非常轻松的,每次参观或学习只有半天,其他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于是我们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去看武汉长江大桥。

第一次站到武汉长江大桥上

第一次站到武汉长江大桥上,感觉大桥好雄伟,老米站在桥栏边,看着浊黄的长江之水,双手背后,双眼微睁,口中念念有词:“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放眼看去,江面上没有任何遮挡,长江水真的在远处与阴沉的天空连成一线,就像是从天上流下来的一样。下层正好有一列火车经过,轰隆轰隆的声音振动耳膜,让人心潮膨湃,我们不就像这长江中的一滴水,在奔流到海不复回吗。有些同学还去了汉阳的一个寺庙看十八罗汉,一些人去了黄鹤楼,还有一些人去了武汉大学。

几个同学在武汉大学图书馆

我没有去那几处地方,就在长江的岸边溜达,或坐在江边的石凳上,静静的看着飞架在龟山和蛇山之间的钢结构大桥,体会这人间奇迹带来的震撼。

武汉长江大桥的引桥边
武汉长江边

周末,班上组织同学们去武汉东湖公园游园。东湖的湖面辽阔,曲折的湖岸边,垂柳轻拂着水面。

叶瑞道,郭华和刘宇锋在东湖

同学们坐在租来的小船上,船桨在平静的湖水里划过,引起阵阵涟漪。我们坐着小船,欣赏着湖面的风光,烦恼在不经意间逝去,心情就像湖水一样的宁静。

同学们在武汉东湖划船

这次的生产实习,让我们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见识到了机械的巨大力量,见识到了工业生产的先进技术,也让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上了几个星期课之后,电子781班被分成二个组进行毕业实习。1982年5月14日,我们这组一行12人,在赵显富老师的带领下,再次带着行李铺盖,晚上10点左右,坐从长沙始发的T2次列车前往武汉。因为是晚上乘车,无法看到车窗外的风景,大家聊天的聊天,睡觉的睡觉,还有几个人围着一个台板下围棋。第二天天还未亮,就到了汉口车站。我们到汉口轮船码头这边吃早餐,看着当地人在防洪堤上码沙包,筑子堤,长江水已经快涨到堤顶了,汉口正在迎战长江洪峰。我们接着乘武汉至上海的大客轮去安徽铜陵,第一次坐那么大的船,还是有些新鲜感的,我从船头到船尾四处看看。随着轮船的前行,只见由螺旋桨在船尾翻出的白色浪花,渐渐地消散在远处的江水之中。

在前往铜陵的江轮上

在船上,我们坐的是三等仓,每个人都分有一个床位,比坐火车舒服,但有些晕船的人就有点难受了。客轮顺江而下,放眼望去,碧波万頃,万里长江的宏伟气势尽收眼底,两岸时而群山叠翠,若隐若现的山影倒映在江水之中,朦朦胧胧。

更多的时候,两岸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护送着江水,向前延伸,直到天际的尽头。依着船的栏杆,江面上吹来的微风拂面而过,抚平着我那激动而以有些期待的心情。二十多个小时以后,轮船抵达安徽省铜陵市长江码头,轮船码头旁边还有一个汽车轮渡码头在忙碌。

铜陵是我们毕业实习的第一站,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的凤凰山铜矿,铜矿的选矿厂有一条浮选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也是引进的,我们的老师赵显富正好也是专家组成员。在选矿厂,一排排的浮选池中浸泡着矿泥,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每个池子中都有一个栅板在不停地翻动,池中的矿泥在翻动中流向更低一排的浮选池,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类似于硫酸的气息。看着浮选池在选矿,让我对流水线生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赵老师带我们去控制中心,与选矿厂的工作人员一起给我们讲解计算机控制的浮选生产线工作原理。没过多久,老师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厚约五六公分,直径约有四五十公分的金属园饼,大声说道:“这是一个可拆卸的硬盘,代表当今先进的磁存储技术,容量10MB”。没想到呀没想到,我人生第一次看到的硬盘,居然这么大,还是个移动硬盘。当然,要是硬盘是不可移动的,我们还真看不到,人家不可能把计算机的机柜打开让你看的。学校机电楼的三楼就有一台DJS-131的小型计算机,那里面有一个磁鼓,只是听说,从来就没有见过,那东西太精贵了,能随便让学生看吗。现在这个硬盘就在面前,还可以伸手摸一摸,不摸白不摸。因为我们这个队伍全是男生,对住宿要求不高,为了节省实习经费,同学们在矿上的一个礼堂安营扎寨。我们把礼堂里的两条长凳并在一起,作为晚上睡觉的床铺。在山区,晚上气温下降的厉害,有的同学只带了一床毯子,没有带棉被,睡觉时冷得浑身发抖。我们围着选矿厂参观学习一番后,急急忙忙地前往毕业实习的下一站。

同学们赶火车前往南京,其实,我们在南京没有实习任务,我们的目的地在上海,去那里的一个展览会参观,时间还没有到,先在南京休整几天,自由活动。当晚,我陪欧晓光一起去南京的一所大学,找晓光的一个朋友或是亲戚,到了学校,问了N个人,居然没有人认识那个人,晓光也是,也不事先写封信、打个电报或发条飞鸽传书什么的(那时可没有电话和飞鸽传书),害我们好找,记得当时我们身上还背着行李,一个多小时后,才终于找到他。李康林对南京那是相当的熟悉,随后几天,他带着我们去南京长江大桥、紫金山、玄武湖、雨花台和中山陵,我们把南京的著名景点全都走了一遍,忙得不可开交。

南京中山陵前

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样子差不多,要不是两座桥的桥头堡和引桥有点不一样,走在桥面上,我还以为是同一座大桥。

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留影,还被人插了一脚

期间,李康林还带我们去他叔叔家吃了一顿饭,李康林的叔叔可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院士),那时好像还没有工程院。对我们来说,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是处在科学界金字塔顶尖的那部分人,想见一面是非常难的,这次能见到,是托李康林的福。他叔叔对我们是相当热情,与我们随意交谈,没有一点学部委员的架子。第一次见到学部委员,尽管我只说了一句叔叔好,但我的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的,觉得他家就是一个书香世家,家里的环境优雅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5月21日,我们抵达毕业实习的最后一站上海。第二天,到上海师范大学参加香港先进电脑科技公司举行的微型电脑展览和技术交流会。上海师范大学离市中心区比较远,几乎是在上海市的郊区。老师带我们去交流会听各种新技术的学术报告,参观微型电脑新技术展览。我在展览会上第一次见到喷墨打印机,那打印机的喷墨头就像一支水笔,后面有一根细小的管子连着一个墨水瓶,滚筒上的打印纸上下滚动,喷墨头左右摇摆,在纸上画出一个个的字来;第一次见到鼠标,鼠标在一块特定的平板上移动,平板上设置了横竖坐标,随着鼠标在平板上移动,平板向计算机发送坐标编码,显示器上有一个十字型的光标随之而动。看了一整天,能记下来的只有这两样东西。

上海师范大学前的街道

第三天去看繁华的大上海,先是去黄浦江边看上海恋人谈情说爱的圣地-外滩。没想到外滩就那一点地方,树也没几棵,人还特别多,外地人驻足四处张望,本地人磨肩接踵而行。别说在那谈情说爱,就是多站一会儿都觉得烦,感觉外滩比我们老家的状元洲差远了。接着去看离外滩不远的,著名的苏州桥,桥还是那座桥,没有想像中那么壮观,苏州河里的水却有些发黑,散发出一些让人不适的气味。最后,我随着人流走在南京路上,繁华街道两边,各种西式建筑令人目不暇接。偶尔进入店铺之中,面对各式各样的商品,也只能饱饱眼福,囊中羞涩呀。在商店门前,臂膀上戴着红袖章的大爷大妈眼波扫过,见到我,立即发出“小心扒手”的提示声,让我时刻警醒,自己只是这里的匆匆过客。

大上海的匆匆过客

毕业实习前后持续了将近十天,真正的收获是长了见识。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这次见到了。特别是两座长江大桥,有多少人想去看看而没有机会。记得有一次有人给我们讲他见到的武汉长江大桥,听得我们是眼睛发绿。好在老米有一台相机,还能留下几张照片。据说中南矿冶学院后面的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去链钢实习,估计没有我们那样精彩。

毕业实习回校以后,紧接着就是毕业设计,全班同学被分为五个组:计算机情报检索,计算机数据处理,汉字显示,数据库设计,微型计算机系统及应用。我们四个同学一组,主要方向是研究NOBUS-Z微型计算机系统及其应用,每个人一个论文题目,我的论文题目是“NOBUS-Z微型计算机绘图、打印原理及应用”,指导老师赵显富。主要任务是NOBUS-Z微型计算机上,用高级语言设计一个绘图程序,程序要能绘制图形并打印出来,选用的编程语言是BASIC。赵老师先是带我们几个去图书馆,教我们如何查找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然后带我们去微机房,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八英吋的软盘,让我们把编程所需的软件拷贝到自己的软盘上。在对新软盘作格式化时,我一个不小心,插错了磁盘,把老师的源盘格式化了,好在老师给我的源盘是一个备份盘,没有什么损失。

毕业设计初始的两个星期任务最繁重,首先是查找资料,有大量的资料要看,其中大约有一半是英文资料,还要借助英汉字典才能看懂,每看一个资料,都要做笔记。每天起码工作十多个小时,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我就写了两大本,一百多页的笔记,这些笔记就是以后设计程序和写论文的基石。

然后是进行软件设计,将设计思路画成程序流程图,这一步是整个毕业设计中最难的部分,花费的时间也是最多的,设计思路很难定下来,要不断验证和修改,有些思路画成程序流程图后,才发现根本实现不了,又得修改。程序流程图定下来以后,再用BASIC语言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实现设计意图。要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绘图,首先要搞清楚显示器的工作原理,在计算机的內存中,有一块显示存储区,它与显示器屏幕上的像素一一对应,根据显示模式的不同,对应的规则也不一样。在计算机上绘图,其实质就是编写程序,经过计算后,把适当的二进制数据写入显示存储区。打印图形就简单了,只要把显示图形的点阵数据转换成打印机的格式后,输出到打印机即可。这个原理说起来容易,真正用BASIC语言实现就没那么简单了,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

学校机电楼二楼的微机实验室只有四五台NOBUS的微型计算机给我们毕业设计使用,我们班有28个同学,根本安排不过来。大家都是先用纸把程序写好,上机时,就是把程序输入计算机,运行验证程序的结果。往往是将程序输入后,运行时出现很多的错误,要是语法错误还好处理,计算机的编译程序会指出错误的位置。程序中的逻辑错误就难处理了,因为程序可以运行,就是结果不对或没有结果。这类错误是程序设计上的问题,经常一个错误几天也找不出原因。有些同学为了多一点上机时间,晚上在机房通宵达旦地编写程序。赵勇他们几个人,干脆把席子铺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晚上就住在那里。

毕业设计的最后一步,就是写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中只能写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现状,软件设计的基本思路、程序的流程、程序运行的结果和测试结果,不能写太多的程序代码。学校发了专门的论文纸,不说写论文,光是把写好的论文抄到论文纸上,就把我累得不得了。我的钢笔字写得不好,还写得慢,最关键是论文不允许涂改。有时一张纸写完,回头一检查,发现写错了几个字,整张纸都得重新抄过。二万多字的论文,我有时都写得手抽筋。

班上有几个同学是跟乔老爷(陈松乔老师)做汉字信息处理,他们要将汉字的编码输入计算机,所需的上机时间更多;班长他们几个则是跟曹宝奎老师和肖善福老师做毕业设计;跟刘中堂老师做毕业设计的同学用的是COBOL语言,据说COBOL语言数据定义的能力很强,就是太麻烦了,程序的前面要写一大堆谁也弄不明白的定义语句。学校没有计算机能运行这种语言。他们那一组去北京邮电学院的一台中型计算机上做程序,后来听说其中有一个人写的程序中有一个死循环,一下子就把他们的上机费用光了,只好打道回校。

在班上同学们在为毕业分配而着急时,7月10日,中南林学院就来了一辆车,将林学院来中南矿冶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和长沙铁道学院代培的十几个人行李运去株洲。这也意味着我不用为分配的事情操心,回中南林学院任教是我的必由之路。

7月16日,赵老师把我叫去微机房,要我给长沙高中电子爱好者夏令营在计算机上表演一些计算机的应用程序,等我开机作好准备,湖南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在机房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机房拍摄,赵老师对着摄像机讲解,而我则根据讲解的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也不知道那次采访是否播出,要是播出了,那就是我唯一的一次上电视,只不过是以背影出现。7月23日,我们毕业设计小组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老师曾经给同学们强调过,若是哪个同学不能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则不能按时毕业,必须下一年再回校重新答辩。搞得大家都很紧张,好在全班同学的毕业设计答辩都是一次性通过。至于毕业设计答辩的成绩,也没有人再去关心。那个时候没有“百度”,也没有“知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也无须查重。同学们就是想抄袭,也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写,”复制“和”粘贴“这两个词还没有广泛应用于毕业设计论文。

随着毕业答辩的结束,整个大学本科的学习生活由此转入自由的状况,同学们相互请吃,喝酒,忙一些毕业生做的事情。自动化的有些班级做了纪念册,同学们互相在纪念册上寄语。我们电子781班则由赵勇作曲,米亚平和赵小明填词,写了一首班歌,在全校毕业生文艺晚会上演唱。徐超还设计了一个班徽,可惜毕业后谁也没有留下一份。老米在前不久将中南矿冶学院电子781班班歌的歌词回忆起来,歌词是:

我们从五湖四海启程,

我们在岳麓山下相逢,

我们走进矿冶的怀抱,

相处就像姐妹弟兄。

计算机是我们的名字,

781是我们的年龄,

向着科学高峰攀登,

时刻铭记人民苦衷,

同一个脉搏跳动着28颗心。

前进吧,年轻的同学,

前进吧,时代的先锋,

前进吧,年轻的同学,

前进吧,时代的先锋。

这是一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班歌,她记录了我们班上同学的团结、友爱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毕业时的分配,基本上是来自各省市的,回各省市去。上海来的同学有两人,但分配时只有一个指标,只好一个回上海,另一个去了南京。据说后来有许多北京和上海的学生不愿意去外地上大学,就是怕毕业时回不去,丢了比工作单位更重要的北京上海户口。由于班上湖南省的人很多,有几个分到了外省,但长沙的同学基本上都被分配到长沙工作。班上也有三个同学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杨培森和方立璋去了北京,任朝阳考入了本校。五朵金花也有两朵被同班同学摘取。赵勇与左萍,黎亚和与钟晓群,结成了两对夫妻。


前排中央为自动化系主任刘尚威,右一 为年级辅导员叶老师,左一为李康林,享受老师待遇

班上的同学照了毕业照,互相留了照片,也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再相见。


毕业时,已经无法从相片上看出同学们的年龄大小

我读的大学,也许是史上最奇葩的大学之一,从77级进校,到78级毕业;从中南林学院进校,到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对林机的专业知识一巧不通,却拿着中南林学院林机专业的毕业证,学了几年计算机科学专业,却只有中南矿冶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位证;与一帮少年同学,却不是少年班;明明想考研究生,却不能报名。要是我拿着这样的证书去企业应聘,人家还会以为这是假证。

大学毕业证


工学学士学位证,其中,计算机的"算"字还是一个错别字

至此,我完成了历时四年半,两个专业的大学学习,也离开读了三年大学的中南矿冶学院,去开始另一段人生的旅程。

后记:

李小礼 @戒烟我不记得我们有个死循环程序的事情,有吗?我记得我们用的是邮电部数传所的NEC的大型机,我的程序忘了是第二次调试还是第几次,有个高中学历的美女姑娘在机房帮我们写JCB控制语言的,好像出了点问题,导致我的那部分程序每一行都报错了,打了厚厚一本打印纸,打印纸当时要按张收钱的,浪费了不少钱

郭华  @小明 在武汉第一次喝啤酒,捏着鼻子喝的,那时只要2角7分一斤@张修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1,806评论 25 707
  • 自从第一次遇见你,我从未想过你会离我而去。当你离我而去时,我以为我们再也不会联系。但我却没有想到,再次遇见你之后...
    Kaneki阅读 299评论 0 1
  • 读书打卡:第六天 读书时间:2016.12.26 今天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到底什么是爱?是每天...
    曹盈盈阅读 247评论 0 0
  • 5,我有千千万万的想法,时时刻刻都有情绪,可是表达不出来呀,怎么才能通过画儿展现出来? 自答: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
    penny胖妮阅读 1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