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有标签,人也有。有些标签比较友善,比如说早餐小王子,书虫,程序猿,有些就不那么好听,也有拿别人生理缺陷做标签的,总之,生活中的标签无处不在。标签的唯一好处就是提高辨识度,容易记,但真的有必要添标签呢?未必!!!
1:不要让别人给你添标签
我刚学说话的时候,口齿不清,我爸妈就特别担心,总是提醒我说话要慢慢的,当时我也没在意。当时隔壁邻居有位叔叔说话特别有趣,一个字拖很长,还说好几遍,有时,一句话要憋很久才勉强说出,就是我们熟知的口吃。我很喜欢去模仿,久而久之,我说话不仅口齿不清,而且还口吃。
我爸妈就更担心了,更是隔三差五地要求——说话要清楚。很明显,我爸妈很紧张,弄得我也很紧张,原本不怎么在意自己的说话,现在倒好了,我觉得口吃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我开始按照爸妈的方法去改——慢慢说,但可气的是,我越刻意改,就越口吃,久而久之,邻里邻居亲戚朋友都知道我口吃。于是他们就给我添了个标签:“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口吃”,口吃这个标签一直跟了我10多年,直到最近几年才慢慢褪去。
其实小孩子说话口齿不清很正常,大人不必过于紧张;小孩爱模仿口吃的样子,也很正常,大人适当引导就是了,但不要过分强调,以免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件丢人的事,更不要随便给孩子添标签。
2:不要自己给自己添标签
我妈妈记性有点差,自己放得东西,转身就忘了,所以,我们经常帮她一起找东西。她也很清楚自己的毛病,每当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总是会不好意思的补一句:“我就是记性差”。有一次,我陪妈妈去银行取钱,我问妈妈存折密码多少?妈妈说忘了,于是一遍又一遍的强调:“我这个人就是记性差,汗”。
其实,我妈妈是一个很精明、做事很有条理的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造新房子,造完房子需要请客吃饭,满满地4桌酒宴,从买菜,洗菜,炒菜,所有大小事情,全部由我妈妈一人掌控,整个流程有条不紊。后来年纪大了,开始会忘事,但谁不会忘事呢,可我妈妈好像特别在意这些。她总是强调自己记性很差,所以,她的记性真的很差,因为就是她给自己添了一个本不属于她的标签。
言语塑造大脑是有道理的,平常不经意流出的话,可能就会改变你的行为。人一旦认可某种思想(标签),就会无意识地往这方面发展,所以不仅要留意自己常说的话,更要警惕进入你头脑的思想,不经思考就接受的思想往往是有害的。
3:不随便接受权威的建议
老师对学生来说就是权威,权威是不可挑战的,老师说什么,学生就信什么,这就是中国目前的教育,很少有学校教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己也懒得动脑。这也的确省事,老师努力“炒一斤菜”,学生努力“吃八两”。
我在杭州学java的时候,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对学生说,学java要花很多时间,的确需要花很多时间。老师说他学java时,每天都到凌晨3点才睡觉,或许的确有这么一回事。老师的话就是权威,我深信不疑,以至于当时自己都很少11点前睡觉,必须得熬到12点。但后来我就知道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很不科学,没有好的休息哪来的高效学习,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这就好像奥运会,每年都有打破记录的运动员,不要给别人添标签,更不要给自己添标签。人生不设限,未来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