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江,出身小地主,在地方上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他在县里衙门听差,掌管文书,人称宋押司。
虽属微末小吏,但手握特权,可以帮人诉讼打官司。
如果他愿意,吃完原告吃被告,左右逢源也不足为奇。
可以想像,凭他的人脉和能力,这种场面完全可以驾驭。
他花钱如流水,钱从哪里来?
这笔收入,很可能就是个大头。
也可以想像,他平时是怎样构建他的关系网的。
上至府县领导,下至一干同僚,肯定没少花钱打点。
所以他吃得很开,业务办得很顺利,招牌也就越来越大。
02
而破落户出身的西门庆呢?
跟宋江路数也差不多。
书里写:西门庆是一家生药铺老板,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满县人都饶让他些个。
一个商人,凭什么具有这么大能量?
可以想像,西门庆也没少在领导身上花力气。
没有领导的招呼,没有一帮利益均沾的朋友,他就没本钱放肆。
这就是钻营逢迎的本事,宋江和西门庆都熟谙此道,借此混得风生水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二个人其实是一路货色。
03
可是,我们很难据此指责他们。
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里,要想混出头,没有别的路子好走。
不管走哪条路,都绕不开官府,都是权力底下讨生活。
于是跟官府打好交道,就成了生存哲学,成了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官府的代表,领导自然就是大家眼中的一块肥肉,必欲得之而后快。
挖空心思,极力巴结讨好,跟领导穿上同一条裤子,也就顺理成章。
反过来说,领导也无路可走。
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从人性层面,他都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不忘初心。
从他的处境考虑,最安全的做法不是激浊扬清去芜存菁,而是随波逐流。
往小里说,这是为官之道,往大处说,这是制度驱动......
历史上的包青天、海瑞那样的官员屈指可数,就是这个道理。
04
很多年前,有个老前辈跟我说:你这辈子小成还行,但不能大成。
我很不服气。
他解释说:你没有害人之心。
钻进制度的漏洞,卡住人性的弱点,把人们直接按倒在地上,这才是挣大钱的不二法门。
这个道理好懂,但是执行起来需要极大的魄力。
西门庆和宋江不缺这样的魄力,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对上,他们勇于拉拢贿赂,对下,他们够心狠。
对于他们而言,只要能上位,哪怕脚下横尸遍野。
不可否认,把人们按倒在地上,他们成功做到了。
大多数人之所以混不成气候,并不是他们的道德操守有多好,也并非没有洞察力,而正是缺乏这种魄力。
05
当然,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手脚。
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比如:小成靠智,大成靠德......
比如: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事实的真相果然是如此吗?
说起来有个论断:60后、70后和80后、90后相比,前者的道德素质要差得多。
理由是:60后、70后的成长环境是物质缺乏、法治无序的年代,为了抢占资源,必然需要狼性和野心,甚至不择手段。
而80和90后所成长的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已大大改善,用不着为了点蝇头小利扭曲自己。
这就可以倒推出所谓的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产物。
换而言之,在宋朝那样的丛林社会,所谓的道德,也只是既得利益者们维护自己的利益,给穷人制造的一剂迷幻药。
西门庆和宋江不听这一套,撸起袖子干,他们的魄力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