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不要随波逐流,包括马云也在说,年轻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到底什么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有什么门槛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独立思考都有哪些误区。
有人会觉得,独立思考就是不同意见。这样就容易陷入为了不同而不同,也就容易变成人们常说的“杠精”。
还有一个误区是认为独立思考就是自我思考,以为独立思考就是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最大的一个误区是,认为独立思考需要脱离群体。
那到底什么是独立思考呢?
首先我们来看思考和非思考的区别。
非思考活动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反射”。就像饿了就想吃饭,这是不需要动用大脑去思考的,这是最省力的模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出一些结果,会以为这是思考之后的结果,但其实我们的大脑会偷懒,有时候根本没有进入思考的状态。
比如,朋友向小熊安利,有个护肤品特别好,她用了之后,脸光滑了很多,而且现在买两瓶还可以打五折。
小熊想了一秒说,好啊,我买。
这个过程,其实小熊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大脑进入了偷懒模式。
我的大脑里就是反射了朋友推荐的,相信她吧,打折便宜,买吧。
如果我进行了思考,那么可能就会考虑,我的护肤品用完了吗?朋友用的效果好,我用的效果就好吗?别人用的怎么样?现在打折,那以后还会打折吗?多久打折一次?我买来之后会用吗?之类之类的很多问题。
我们也知道,思考是很费能量的,小熊有时候写一个分析报告,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写完之后就累得不想动了。
所以在日常的很多简单的事情中,我们就会懒得思考。
我们会发现,有的人长期点一个菜,就是因为他们“嫌麻烦”,因为去计算价格、去对比也是很费能量的,做在这些简单的事情上节省的能量可以用来处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像一些科学家,他们可能每天穿同样的衣服,实验室、家里两点一线,这样的规划,就可以让他们在科学实验上投入更多的能量。
所以说,我们不要以为直接从经验里进行反射就是不好的,我们太容易贴标签。其实反射和思考这两个系统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双系统的运行。
我们再来看非独立思考,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使用方法,我们动用了大脑进行分析,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加入了前提假设。
比如,在换工作的时候,有的人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最终发现,找新的工作比就在原单位更好。
这当中可能就是他加入了一个前提假设,在新单位不会碰到现在面临的人际问题,新单位的领导特别善解人意,新单位的同事特别好相处等等。
这就是在独立思考中就发现思考过程中的前提假设。
那怎么样才能获得独立思考的入场资格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要知道这个世界的上的知识如浩瀚的宇宙,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发生的每个事情都知道如何解决,不承认自己的局限性,那么我们人生的广度就被限制了,我们的思考永远不会升维。
其次,我们要有认知的勇气。这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
因为当我们对新的认知敞开之后,也就意味着可能要去推翻我们的旧认知。但是我们太害怕我们的纪念被推翻了,就像是在被攻击。
比如,小熊的邻居买了一个几万块钱的床,据说在这地床上睡觉,可以有很多好处,有人睡了之后,头也不疼了,身体也好了很多,全身上下的毛病都有改善。
他的子女告诉他这个床是骗人的,并给了十足的证据,要他把床退掉。但是他本人一直不同意,还说,他睡了感觉挺好啊,可能真的有用呢。
其实这就是一种不愿意推翻自己的认知,不愿意自己坚信的东西被推翻的感觉。
此外,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我们一旦和别人的观点对立了,我们要去思考是怎么发生的。
小熊的工作是财务,在工作中就经常会遇到,我们财务认为业务部门不配合提供各种需要的材料,而业务人员则觉得我们要求太多,导致流程太慢,从而形成了对立的局面。
思考这个过程就会发现,财务是从合规的角度来提出要求,这样可以降低风险。而业务是从效率的角度出发,为了增加利润。
当我把自己放在业务的角度,会发现,其实业务和财务一样,都是在努力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就像J小姐说的,我们就算什么都达不成统一,我们在对方的思想世界里走了一圈,我们也能捞点东西。
像小熊,站在业务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之后,我知道了我们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尽管我们没有本法就按照他说的来降低材料要求,但是我的对抗情绪就会减弱,从而和业务一起想办法来提高效率。
因为现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之后,我知道对于一个业务来说,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入就是他的首要职责
我们还要注意认知的持平,确定是否时同个维度下的观点。
有时候我们看到两个人在争吵,他们看似在提出不同观点,实则讨论的话题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所以不可能达到统一。
比如,很多情况下,小熊和老公吵架,都是在这个情况下产生的。
昨天小熊给老公煮面吃,他说:这个宽面不好吃,我喜欢吃龙须面。
小熊听了之后,就很火大,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面,你还嫌弃,不知道我很辛苦吗?之类之类的。
从这个对话就可以看出,老公的维度是他本身对面条口味的喜好。
而小熊的维度是,老公不珍惜我给他做的面。
两个人在不同的维度上讨论问题,老公就会觉得我小题大做,小熊则觉得老公不照顾我的感受。
最后我们还要觉知和自省,要对自己产生的想法进行分析。就像J小姐举过的例子,当我们听到身边的好朋友碰到了很好的事情,比如嫁了好老公,我们在为他们开心的同时,心里也升起了一股嫉妒之心。
有的人会觉得,我怎么能嫉妒自己的闺蜜呢?我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接着就会去压抑这种感觉。
但实际上,当我们去分析嫉妒产生的底层逻辑就会发现,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有这样的本能。
因为一个族群生活在一起,资源是有限的,当其中一个人他获得了更多的果子,其他人可能就会吃不饱,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从而促使拿到更少果子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争取资源。
那我们再去想想,远古时代,像娶媳妇儿,都是优先娶本宗族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源确实是有限的。但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婚恋市场更加开放,大家并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关系了。
我们的闺蜜嫁了一个好老公,并不代表我们就嫁不了好老公。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了自己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也知道了并不需要嫉妒。是不是会比强制压抑自己的嫉妒情绪好一点呢?
最后,愿我们不要成为那个想要赢得辩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