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三页第一行,还是接著解释经题:
【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
《大智度论》在佛教经典当中,是一部很重要的论典。这一部大论,在古印度梵文典籍里面,分量相当之大,听说有千卷之多。中国人一向喜欢简单,就怕麻烦,所以译经的大师为了在中国弘法,不得不将大论,也像我们现在这个情形,把它节要翻译,并没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译出来,但是只有初分,就是第一分完全是详细译出来,后面都是取其精要摘要翻译,已经就有一百卷之多。这部论典,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注解。我们通常讲的《大般若经》,跟《大般若》不一样,《大般若》有六百卷;这个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共有三十卷,是这一部经的注解。在般若部里面相当的重要。古德讲经、注经引用《大智度论》里面的文字很多,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
这大论上说,「有、无」这两种见解,也就是这两种的看法跟想法,都是此岸。此岸也就是经上讲的轮回见,是六道轮回的知见,不是佛菩萨的知见,佛菩萨的知见叫正知正见。「有、无」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说有、无,这是举一个例子讲,有、无是相对的;换句话说,凡是相对的见解都是轮回见,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人我是相对的,真妄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乃至於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凡是这些见解都是轮回业,也就是情识的知见。真如本性里面一念不生,哪有对立?没有对立。所以必须两种执著,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两边,都要离开。两边离开,心清净了,就是像古德讲「本来无一物」,心清净了。清净心超越轮回,轮回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超越?因为轮回是从妄心建立的,相对的知见就是虚妄的,这样才有轮回;心恢复到清净,轮回就没有了。
【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菩萨修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的守则,必须遵守的原则有六条。这六条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实在说,这六条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可以说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一个布施,就把菩萨的行门全部都包括了,所以布施非常非常重要。布施真正的意思,不是叫你在寺院庵堂里面去舍一点钱,这布施了,你要是这样看法,完全错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譬如前面讲的有无二见,你要把它舍掉。舍就是布施。如果不舍有无二见,如果不舍本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是凡夫,决定不能出离六道。出离六道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
菩萨修布施,也就是放下,就是舍。舍到无可舍了,连那个舍也不能要,还有舍的观念,依旧不能出三界。舍的念头都没有了,也要把它舍掉,这样子才永脱三界。此地这个界是三界,三界就是轮回。众生为什么不肯舍?也就是说,众生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看破。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清楚、不明白;如果真的明白了,不需要佛菩萨来劝你,你自自然然就放下了。为什么自然放下?因为一切法都是虚妄,不是真实,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不但包括身体,起心动念那个念头,念头我们讲心,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决定不执著,这才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的,它不会变,清净心是永恒的,佛法里面讲常住真心,这才是自己本来面目。禅宗里面参究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真心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此地讲「无观照正智」,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把世间真相看清楚。
【般若波罗蜜,因位名圆满之观慧;果位则般若即是波罗蜜。】
般若跟波罗蜜,前面给诸位做过简单的解释。菩萨在修因的时候,还没有成佛,都叫做因地,包括等觉菩萨都是属於因地。般若就是观慧,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实在讲五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是有,体是空的,相有体空,那是真正的智慧。证到究竟果位的时候,我们一般讲成佛了,到成佛的时候,般若跟波罗蜜是一个东西。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圆满,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是般若智慧,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在出世间甚深佛法当中,假如还有二,就不能成佛。必须二也没有了,才能成佛。
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初到广州,见到印宗法师在讲经,风吹幡,风动幡动,有几位法师争论不休,有人说风动,有人说幡动,六祖出来说了一句话:「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到了,这个人很不寻常。以后知道他从黄梅得法,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欢喜得不得了,向他请教。五祖当年在黄梅常常说法开示,就问他,「有没有讲到涅盘?」这是大众们所熟悉的禅定涅盘。能大师的答覆非常好,「禅定跟涅盘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这种答覆极高明,真正说到真实之法,印宗非常的佩服。这就说明,菩萨还有二的这个念头在,就不能够证果,不但不能证到佛果,究竟佛果他证不到,分证佛果他都没有办法证得。他的境界达到最高,是天台家讲的相似位;相似再往上去是分证,分证他没有办法,分证必须两边都舍弃,这才能证到分证的佛果。分证佛果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那才得佛法真实的受用。如果我们看到般若波罗蜜是二法,自己就晓得,分证果位我们没有法子证得。这也是举例说。前面「有、无」二见是世间法,此地般若波罗蜜是佛法,佛法跟世法都不能执著。世尊在本经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要离开,不能执著。不是说不要,法我们要,但是不能执著。
【金刚即喻此观智】
经题上金刚是比喻智慧。观察世出世间、照了一切法,这种智慧。
【最坚、最利、最明】
这是金刚的性质。如果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最坚固就是比的信愿。念佛法门成功的条件有三个,三资粮:信、愿、行,我们的信跟愿要坚固。行就是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能断烦恼,就是利,利可以断烦恼;这一句佛号能破无明,那就是明,最利、最明。念佛的功夫要绵密,大家不要害怕,今天还有同修来问我,他念佛念得功夫不得力,烦恼、妄想还是很多;一面念佛,一面烦恼、妄想、杂念都起来。这个不怕,这是很平常的现象。假如你没有烦恼、没有妄想,你就成佛了,你还要念佛吗?就是因为妄想杂念多,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为什么伏不住?你的功夫还不到家。你想想看,你的妄想、烦恼、习气,无始劫就培养了,你念佛才念几天,怎么能够伏得住?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妄想起来不要去理它,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号上,妄想就不要管它,佛号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功夫得力,妄想杂念慢慢就少了。几时到妄想杂念没有了,只有佛号,没有妄念了,这叫事一心不乱,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禅定。三昧就是禅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得禅定。得禅定就是没有妄念了,这是事一心。继续再念,再一直念下去,念到无明破了。无明破了怎么知道?智慧现前。破无明,般若智慧现前,就像《心经》上说,你看到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完全呈现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开了智慧。不但现在的事情你明了,过去、未来都明了,这是智慧开的样子。智慧没有开,没有妄想,那是得禅定,事一心不乱。从事一心再提升,就是理一心。理一心就是金刚「坚、利、明」这个明的作用现前了。
【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
如来的法身,法身大士就证得了。虽证得,不究竟、不圆满,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要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证到究竟的果位,法身才圆满。初住菩萨就证得一分法身,这个法身叫金刚不坏身。这是经题别题七个字,简单介绍到此地。这个题对我们的修行,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记住「坚、利、明」。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把金刚融会在三资粮之中,这样念佛功夫自然就得力了。
末后「经」字,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称之为经。经有很多意思,这个地方只举出最简单的四个意思,这是通常一般所讲的,就是「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
「贯」是贯穿的意思。同学们也许看过佛经的注解,古人的注解在经的前面都有科判,表解一样,科判。再大部头的经,科判都判得很细密。像我们常见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部头很大,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册。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若》,那个分量大,它的科判,这么厚的本子有好几本。我看到之后,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科判是解释经的,从科判里面去观察,才能够发现佛经不简单。真正做到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加一个字,累赘,可以删掉的;少一个字,它的科判就断了,就连接不上,看出章法结构的严密,这是科学的方法。从章法结构就能够看得出它思想的细密,条理整整齐齐,丝毫都不乱,这是贯的意思;好的文章能够符合这个标准。像现在一般报纸杂志里面这些文章不行,那个文字删掉一句、删掉一段没关系,意思还不会错;再添一点也没关系,可以增减的,这就是不能符合贯的这个标准。我们读中国的古文,古文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第二个意思是「摄」,摄是能够摄受人心,这就比较难了。这个意思浅而言之,就是你读了之后是欲罢不能,这就好像磁铁一样,它能够吸引,它有这个力量。诸位看报纸,看一遍,我想不会再看第二遍,那就是没有摄受的能力。好的小说,像中国古时候的四大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你看一遍,还想看第二遍;但是你看十遍、二十遍以后,不想再看了,它的摄受能力只有这么多,就不想再看了。但是如果你读四书五经,那个摄受的力量就强,可能从你小时候念起,胡须都白了还念不厌,愈念愈有味道。换句话说,这种能力可以摄受几十年,让你一生都不会厌倦;每读一遍,有读一遍的味道,这个力量就大,所以称之为经。佛经摄受力量超过世间的典籍,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一部经都念不厌,这个摄受力量太强大了。佛门的典籍,任何一部经论,都有这个摄受力量。读的遍数愈多体会愈深,我们通常讲悟处。他为什么喜欢读?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处,充满了法喜,他才不会厌倦,愈念愈欢喜。
第三个是「常」,注解里头有:【常则三世不易】。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晓得佛讲经,距离我们现在,依照中国人的记载,老一辈的大德们,像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谛闲法师,他们都采用中国古代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二十二年,外国人讲是二千五百多年,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相差几乎有六百年之多,实在讲现在无法考订,除非让释迦牟尼佛再来,向他请教,否则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找到证据,谁也不能够否定谁。这些争论我们都把它舍弃掉,没有关系,时间是假的,空间也不是真实的,何必去计较?佛法重在行门,自己真正心清净了,真正开悟了,那才重要,其他的东西不重要。三千年前讲的这些道理,现在还可以用,三千年前讲的方法现在也适用,这就是三世不易。我们世间有许多典籍就没有办法超越时空,现在有用,过几年就被淘汰,就没用了。佛的典籍、教训永恒不变,万古常新。
【法则十界同遵】。「法」是讲修行的方法,破迷开悟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包括佛法界,佛还需要吗?佛要!因为佛里面,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佛,我们要搞清楚。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还要修行,圆教的佛才是究竟圆满。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同遵,那就是讲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要遵守这个方法,遵守这个原则,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这样才称之为经,经具足这四个意思。
「又有径义」,径是路,经是「修行成佛的路径」。「经」有道路的意思,是成佛之道,我们要循著这个道路,才能够超凡入圣。
「经」还有镜的意思,就是照脸的那个镜子,有这个意思。读经,要以经典的道理,经典里面所讲的标准,跟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对照对照。用经典照照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清净不清净?善良不善良?经典是一个标准。经题的意思就讲到此地。
合起来说,这个经题:像金刚一样坚固、锋利、光明的究竟圆满的般若 智慧,这是合起来说。佛说这部经,希望我们都能够因世尊所说的金刚般若 ,开启我们自性金刚般若 的智慧。我们这一生一定过得非常的幸福美满,而且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超越三界六道。往后决定是往成佛之道迈进,以至於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佛说这部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