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时,班里有一个男生,着装不拘小节,喜读古书谈玄学,言语间充满赤子之心。他做着每个学生该做的事情,那年,他和我们一起投身到了考研大军当中。可是,就在考试前一个月,他失踪了。元旦回家探亲之后,从老家回北京的火车不知将他载到了哪里。我们震惊,恐惧,不解,甚至幻想,考研当天,他会忽然出现,宣布和我们开了个玩笑。当然这一切确实是幻想。
一年后,我开始了研究生的生活。偶然一天,我在图书馆翻到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一个落跑男人的故事(姑且容许我如此概括)。仿佛人生中的某些约定俗成的观念被猛烈地搅动。
主人公叫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长相一般,言谈平庸,有老婆孩子,过着四平八稳勤勤恳恳的生活。这简直就是多少年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职场人的群像,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儿就是其中之一。可是,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与自己生活了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这一切的原因,不是艳遇,没有小三儿,而是因为,他要画画。
别误会,毛姆无意讲一个中年人勇敢追逐艺术梦想,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获得巨大成功的励志故事。事实上,主人公并不想成为画家,更不是为了名利,甚至他的画是否能够得到外界的肯定都无足轻重。他的眼里没有外人,也没有他自己,有的,是折磨着他灵魂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后半段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生:5年之后,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正像一段书评所言:“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他的命运,就是那攫住了他灵魂的绘画。他从来不会卖自己的画,甚至不肯将作品示人,绘画是拯救他灵魂煎熬的那根稻草。当外人终于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时,与其感叹“美”,不如说它们像内心的火山喷涌而出的岩浆:“只要他觉得能够接近他所追寻的事物,采用简单的线条也好,画得七歪八扭也好,他一点也不在乎。他根本不考虑真实情况,因为他要在一堆互不相关的偶然现象下面寻找他自己感到意义重大的事物。他好像已经抓到了宇宙的灵魂,一定要把它表现出来不可。”
你可以说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可恶的人——孤僻、自私,不屑和别人发生“社会”关系,鄙夷爱情,身上已经完全没有“家庭”、“责任”这类将我们定义为社会动物的词汇。梦想之于他的意义,与其带来的结果的好坏全然无关。即使等待着他的是噩运,他也在所不惜,因为,能进行灵魂的拔河,一定比麻木过活,任由时光流逝要好得多。我想,仅此,他就超越了“人们”中的“们”,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
小说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的。不少人会将高更的巨幅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与小说中那幅墙壁上的惊世杰作相对应。在小说中, 库特拉斯医生看到这幅画“几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也许一个人看到开天辟地之初就是怀着这种欣喜而又畏服的感觉的。这幅画具有压人的气势,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与此同时它又含着某种令人恐惧的成分,叫人看着心惊肉跳。绘制这幅巨作的人已经深入到大自然的隐秘中,探索到某种既美丽、又可怕的秘密。这个人知道了一般人所不该知道的事物。他画出来的是某种原始的、令人震骇的东西,是不属于人世尘寰的。”
我相信,毛姆要说的,一定不止是这幅画的艺术效果,而是梦想在心灵深处电光石火般的呼唤赋予人性的巨大魅力。这样的呼唤不是从小的“老师说”、“家长说”,它们是锋利的,疯狂的,令很多人无力承担的。可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会跟随这样的呼唤,去寻找他们的宿命。
思特里克兰德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坐在塔西提岛的丛林深处那间简陋土屋里,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双目失明,恶疾缠身。这幅图景没有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同情,因为我心中唯有敬畏——对自由选择带来的灵魂的宁静超脱的骇然与敬畏。
忽然我想到,也许,我的那位一直杳无音信的男同学此刻也在享受着类似的快乐。我这样说没有丝毫不敬,只是从那一刻起,我决定放弃之前的不解、揣测、惋惜,而只剩下祝福。
六便士,英国价值低廉的银币;月亮,高悬空中,皎洁高贵。两者都是圆形,都会闪闪发光,本质却是天壤之别。在某些人的生命里,满钵的六便士,也抵不上对月亮的深情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