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有这样的感受,明明想学习,拿起来的确是手机;明明只想看看短视频放松一下,不知不觉两小时过去了;明明不断提醒自己,但就是不长记性。是什么让我们总是做些自己不理解的事,又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贪图舒适?
我们先来了解大脑的结构,在《认知觉醒》中,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就是本能,希望得到关爱和帮助这部分就是情绪脑掌控,而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就在于理智脑,人类善于思考,能创造发明、改造社会就取决于理智脑的强大。
然而先别得意,虽然理智脑的作用是强大的,但它的力量也是很弱小的,首先在时间上它就相当于一个出生没多久的婴儿,发育还不健全,这就导致本能脑和情绪脑始终处于大脑的支配地位。
其次在亿万年的进化中,人类为了抵御自然,和生命抗争花费了大部分精力,所以习惯性地使自己处于节能的状态,这就导致我们的天性是:趋利避难、急于求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锻炼理智脑,让它茁壮成长,越来越强。
《系统之美》一书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一个底层的系统规律叫“增强回路”,意思就是你的行动会受你最初选择的影响,并且让这个行为不断地增强。打个比方,每天早上应该是我们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如果你用它来阅读、写作那么可能会泉思如涌,开启有意义的一天,如果你一睁眼就开始刷手机、玩游戏,可能这天会废掉,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这些都是致使你离你的梦想越来越远的因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
启用元认知,让你的“灵魂伴侣”来监督你
所谓的元认知就是自省能力,人在遇到困难或者是逆境的时候会自省,顺风顺水的时候反而不会去想着要正视自己,而这里的元认知更多地是在说平时对自我的观察和提醒。
《论语· 学而》就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呼”元认知就是让我们随时保持一个自省的态度,《认知觉醒》提到,元认知分主动元认知和被动元认知,当我们从被动转化成主动认知,开始持续地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说明这个人觉醒的时刻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可以试着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自己,跳出思维的束缚和裹挟,更加客观地做到清醒地认知自我而不钻牛角尖。这就好比身边有一个“灵魂伴侣”不停地提醒和监督自己,失落时替我们调整情绪,迷茫时给我们指明方向。
处理好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的关系,学会延迟满足
前面我讲到理智脑由于发育晚,现在力量比较弱,所以我们一生就是在增强它的力量,但是增强它之后并不是要和本能脑和情绪脑对抗,而是要和它们和平共处,最好的做法就是能管理好它们。这就需要你把现在感到困难的事慢慢变成习惯然后让本能脑和情绪脑能在其中体会到舒适和愉快,那么这才是你真正地做到接纳和包容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做成一件事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延迟满足,即使你侥幸成功了,可能总有一天你拥有的一切都会加倍还回去。
说回本能脑和情绪脑,当它们支配大脑让你懒惰,做着贪愉的事情时,你可以立马停留几秒,这样可以快速帮助你启用理智脑,刷短视屏时你会发现视屏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完全不给你停留的时间,目的就在于此,不给你启用理智脑的机会,你就会不停地刷,所以不知不觉地两个小时过去了。
发自内心的热爱
高考结束后,我听过一句话,把脑子里的东西全部忘光,剩下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很明白这句话,强行记忆的东西,当目的达到之后,这些记忆被遗忘地很快,最后能砥砺过时间的冲刷和岁月的考验,最终留下来的才是自己的。梦想的实现关键在于热爱,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凡事让你感到非常痛苦,那这件事你基本坚持不长久。
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木心就不会辞去教师这个“铁饭碗”工作,独自一人跑到大山深处去潜心写作,探索的过程通常是曲折的,但热爱就在于对面问题和挫折时,能坚守不动摇,而这些问题和挫折对于你而言是不觉得痛苦的,反而是种快乐,因为你面对他们已是一种习惯,并且这种习惯也融入到你的生活中。
所以,面对自己的急于求成、趋利避害的心理时,不要感到愧疚,这只不过是人的本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锻炼理智脑,让它像肌肉一样拥有力量。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养成自省的习惯,慢慢朝着心中的那个靶靠近,总有一天能够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