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育心理学课时,对老师讲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方法很感兴趣,尤其是课堂上老师举的一个例子印象深刻。老师举的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儿,”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第三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善良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笑了:“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吧,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王友怀揣着四颗糖,满怀感激地离开了校长室。
陶先生的智慧和对孩子用心良苦的爱让我感动,这位王友同学好幸福!很多人小时候也经常犯一些大人眼中的小错误,例如衣服穿得慢、动作不利索、作业做的不好、上课说话、和小伙伴吵架等等,小孩子都有这些共性,笨手笨脚、调皮捣蛋,其实这是孩子学习探索的正常过程,而不是孩子故意要搞破坏。可是那时候的家长和老师不懂得这些道理,频繁的批评职责,破坏了孩子先天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真是很可惜。
回家之后,我就用强化的方法教育我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以及过程中不断地总结调整,效果还不错。下面我们展开来讨论强化理论的定义和运用。
一、什么是强化理论?
要想运用好强化理论,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据百度词条介绍,斯金纳认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者消失。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是指为了减少人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增强其不愉快的刺激。
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在强化的过程中,对个体反应产生正强化作用的事物称为正强化物。这一原理是通过动物的学习研究得来的。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原理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地学习与工作,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也用来帮助病人消除不良的行为和症状。
负强化主要是让人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率。其实,负强化也被称为逃避制约或逃避惩罚的反应。
二、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强化现象。
虽然大多数人没有学过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随时都在无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和负强化。
比如在家里孩子乖巧听话、考试考得好、写作业认真等等,父母就会表扬孩子真乖真棒,有时候还会有物质奖励。这个就是正强化;那么反过来如果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来,就会对孩子说你又不听话不乖了,不爱你了不喜欢你了;考试没考到前三名就不棒了,本来要奖励的也不奖励了。不好好写作业老玩游戏,就没收手机断掉网络等。这个就是负强化。
在学校也一样,幼儿园的小朋友吃饭吃得快、睡觉乖不吵不闹、不跟其他小朋友抢玩具,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上学的孩子课堂上遵守纪律、听课认真,还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就会表扬。这些都是常见的正强化,如果上课交头接耳或者不停地做小动作,经常迟到,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就会提出批评,有时候还会惩罚,如迟到要站着上课,作业没达标罚写更多等。这些就是典型的负强化。
正强化和负强化经常出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但并不是每位家长和老师都能运用好,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需要不断地研究调整。
三、如何在家中运用强化理论激励孩子?
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运用得适当都能取得好的效果,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
1、正强化孩子的态度而不是事情的结果。
对孩子正强化是为了激励孩子一个好的地方,从而让这个好的点可以不断地重复下去,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强化的点,要放在真正可以持续的点上。像孩子考试考得很好,除了夸奖考得好之外,更要强调因为什么什么原因考得好,对于孩子最近的态度多加赞赏。如最近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考试之前踏实复习,有这样认真的态度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也是意料之中。如果只是强调分数考得高很棒很好,孩子会觉得父母只是满意自己的分数,如果下次考得不够高呢是不是就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了。因为分数的不确定性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孩子会觉得自己好不好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判,而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2、“坏事情”也可以正强化。
是不是一定要做的很好的事情或者满足大人期望的事情才能正强化呢?也不是,很多看起来不太好的事情也可以正强化,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一次我儿子在下面踢皮球,不小心碰到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可能是被吓了一下,特别愤怒地抓着儿子的手不放,要带他到管理处去接受批评教育。其实皮球很轻不会碰得多重,当时我在家接到儿子的电话,让儿子给老人道歉儿子不肯,然后我亲自下去处理,到现场后看到儿子哭了,我给老人赔礼道歉,一直等到老人的儿女来了才处理完。
回家后我就很生气地问儿子为什么不道歉,其实一点小事,不小心碰到了道个歉就没事了。儿子告诉我他去拿球时就准备道歉的,但是一过去老人就抓起他的手,抓得很重动不了,他让老人放开手老人不肯,他很生气当时很想甩开,但是想到老人年龄大了,担心用力一甩老人摔跤会伤害到她的身体,所以就一直忍者。
原来是我误会了孩子,马上向他道歉并安抚他的情绪,他哭得很伤心。然后我就用正强化的方法肯定了他的“态度”:
“儿子,你碰到了老奶奶,虽然是不小心的,但是你知道要道歉也有心道歉,说明你是一个讲礼貌的孩子。”
“你的手被抓得很痛又特别生气的情况下,还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为老人的身体着想而没有发泄。你真是一个关心、体贴别人的好孩子!”
孩子听了我这一番话很开心,刚才的不快一扫而光,开开心心地出去玩了。
3、正强化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尤其是喜欢拿自家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孩子上了三年级后,作文一直跟不上,几次考试字数没有达到要求的300字,被扣掉很多分,我没有说太多,只是告诉他平时多阅读多写日记,慢慢积累就会越来越好。最近一次语文考试考完出结果后,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我儿子书写最差、态度不认真。儿子回来后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因为时间不够写到后面就没有注意书写,只想尽快写完300字,终于写完了。然后说可惜考试分数不高。
我听了之后很开心,告诉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啊,前两次考试作文都没有写完,这次写完了。至于书写和考试分数那是另一码事,不管书写和分数好不好,都不影响你作文从不足300字到写满300字这个进步的事实。字数够了,书写方面平时多练习,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儿子听了很受益,表示要好好练习书写。
4、同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强化。
为了提高儿子的作文能力,我让他每天坚持写日记,要求不高4、5句话就好,目的就是养成思考、记录的好习惯。从开始到现在两个多月了,一直在坚持一天都没有断。只要写了我就会肯定他。
他的日记不能说有多好,但是我每天都找到闪光点去肯定他:
有时肯定他的字写得漂亮;
有时肯定他内容丰富、有创意;
有时肯定日记内容中的某个点;
有时肯定他的排版;
有时肯定他的主动;
有时肯定他的坚持。
当然也经常不想写,我就用各种方法让他写,只要写了就肯定。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去正面强化“写日记”这件事情,增强他的成就感。现在他越来越不需要提醒,一般都是自己主动写。
5、避免用惩罚进行负强化,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承担后果。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这样的教育秘诀在上一代人中非常流行,孩子不听话就打骂,或者频繁地打击批评,生怕孩子有一点骄傲而不能进步,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负强化现象。
孩子考试没考好、不听话、不认真写作业,不是和孩子一起分析,而且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或者打骂,希望用惩罚让孩子体验到这种不愉快的经历从而减少不好的行为,短期也许有效,但是并不能让孩子内心产生学习的动力,或是理解体谅父母而变得明理懂事。
对于负强化,我觉得不需要强行加一个不愉快的刺激,可以让孩子自然地承担后果就能达到效果。
举个例子,儿子这么大了,我觉得是时候开始学习独立了,从洗自己的袜子开始。为了让他洗袜子,没有给他不洗就如何如何这样不愉快的刺激,而是告诉他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决定以后不再给他洗了,把这个能力还给他。其他的就没有多说,如果他不洗的话那他只能穿脏袜子或者没袜子穿,自己承担这个不愉快的后果。
开始他一直拖着不洗,所有的袜子穿完之后就开始穿脏袜子。直到有一天实在忍受不了了。主动跟我说:“妈妈,我不想穿脏袜子了,我要洗袜子。”我当然开心得不得了。然后我就教他洗,第一次洗得不干净没关系,多洗几次慢慢就学会了。
针对“态度”、“努力”而不是一件事情的“好结果”对孩子正强化,是将孩子当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是不带评判的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并强调孩子自然向上向好的天性,是将力量还给孩子,让孩子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