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璐籽
这几天在看采铜写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他是在知乎上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也是一个对生活严肃认真的思考者。
生活是一面多棱镜,是多元的丰富的,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但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受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关注周遭只看到眼前,看不到也不相信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
而采铜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我们去观察和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
在这本书中,采铜选取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侧面,设计出精进的路径。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思维、才能和成功。
今天刚好看完了第一个侧面“时间”,受益匪浅,所以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这一章的精华,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时间?
(1)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时间,我们应当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而现在很多成年人都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刷微博刷朋友圈,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吐槽公司埋怨老板嫌弃薪资,只想寻找人生捷径一步登天而不愿认真踏实的去过好每一天。
这已经是一种太过普遍的现象。
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对时间,我们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显示出了一个人对时间所应具有的责任感,也是表明了对时间应当“郑重”这样的态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对待时间呢?林德沃对此提出了十条建议,结合作者采铜的阐释,我总结如下:
1.生活在当下,不要左顾右盼。严肃的对待时间,但也要学会给自己松懈,而不是疲于奔命;
2.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因为过去对今天仍有意义,要学会从过往吸取经验,但不要完全沉浸于过去之中,要知道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3.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才能让我们现在的行动更加有序。但由于生活存在随机性,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所以要学会在计划和非计划中找到平衡点;
4.视未来存在于当下,因为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并且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只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2)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想想五年后,你在过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你只想随波逐流,沿着最普通的人生轨迹往前走,那么你就不需要提前五年思考。但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那么以五年为期,你可以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比如,工作上的某项技能、写作、健身,或烹饪,你要真能潜下心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五年后你肯定已经有所成就。这世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事,但只有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
为什么要做五年设想而不是别的呢?
因为在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着重考虑的是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想法常常缺乏细节和可行性。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人们会更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但副作用是会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从这角度思考,“五年设想”就可以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构想远期未来,我们就会为了达到五年后的目标,而去思考具体的可实施的能实现未来的计划。
可以让当下的时间更为高效。
(3)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我们一直被反复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怎样才是合理利用时间呢?简单来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我们要多做具有长远价值的事物,比如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练一小时书法,背单词等。虽然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通过累积和叠加,就可以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一小块基石。
而反躬自省,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都是短期内能让我们感到轻松愉悦的事,比如漫无目的的刷微博,玩一下午的游戏。这无疑会造成时间的大量浪费。
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沉迷于对短暂欲望的追逐之中,不是完全杜绝,毕竟人还是需要这当下的快乐和满足,只是不要把它当成生活的重心。
要清醒认知到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才能作出不让自己未来会后悔的选择。
此外,我们还要多读经典,经典就是具有长远价值的作品。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
然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多人忽视了经典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中分辨并主动过滤掉“无价值”的信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时光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
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并且“向那些伟大的智者看齐”,这并不是说要亦步亦趋地重走这些先贤的道路,而是选择像他们那样,走一条自主选择并且可以一往无前的道路。
(4)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1.时间的“快”与“慢”
我们总是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没有时间”成了口头禅。
现在很多人都把工作和生活混淆,不是“过日子”而是“赶日子”。而人生的第一桩事是生活,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真正意义和价值。
所以正确的思维是,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那如何分辨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
比如,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做家务体力劳动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思考重大决策,自我反思等。
2.时间的“深”与“浅”
除了时间的快慢,还对应着时间的“深”和“浅”。现在人们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很多,但在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为什么呢?这可以用时间的深度来解释。
比如,看电视这样的“被动式休闲”带来的满足感很低,因为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我们在进行健身、绘画等活动,全神贯注投入其中时,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当然,人也不可能一直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中,也需要简单的放松、闲适的时刻,只不过,在时间的“深”与“浅”之间需要某种平衡。
对此,作者采铜建议: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这是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的方式。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成长,也可能会获得始料未及的成就。
所以,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
现在,你知道应该怎样对待时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