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无疆

“从前的日子走的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远方的你收到我漂洋过海的来信,是否会在心底泛起涟漪。

书信,作为传播情感与文化的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文明。无数不同的文明相会聚,融为了中华泱泱五千年的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异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所体现的文明,便是最好的证明。从家喻户晓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方方正正的汉字构成的诗句包含着地域的特色,情思的妙境。诗词歌赋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将对仗、押韵、借代、暗喻、拟人、夸张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营造了一种独领风骚的文明现象。倘若,用其他的语言来翻译它,诗词所特有的文化美、意蕴美将会大为削弱。尽管如此,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载体,还是像明珠一样光彩夺目。如今《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诗集都被翻译,流传向世界。作为我们炎黄子孙,不应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吗?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除了融入到了我们血液里,积淀成了国之精神,它也将其彰显到具体的物象上,展露在世人面前。其中,器物文明尤为典型。“China”与“china”翻译过来是“中国”与“陶瓷”,陶瓷作为中国独有的手工艺术,被世界所认同和赞美。光滑的质地,精美的花色,奇特的造型,带来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的碰撞融合。清朝的”粉彩事事如意天球瓶”绘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柿子树,取其谐音“事事(十柿)如意”之意,代表了人民的美好祝愿,上升到精神层面,不就暗示了人们向往美好的情感吗?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传播之路,中国的陶瓷、茶叶、丝绸等物品承载着文明的使命受到了西方的追捧,成为当时的潮流。当今,“汉服”也成为热点话题。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绵延四千余年,凝聚了祖先象天法地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明风貌。它已不单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个伟大民族文明的缩影。汉服中所含的文化内涵,最典型的“交领右衽”是汉服在历史变革中款式上保持不变的传统,这也和中国历来“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服饰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纵观历史,韩国、朝鲜和日本的服饰都含有汉服的影子。可见,汉服被效仿,得益于它的深远文明。审视如今兴起的汉服热潮,这难道不是告诉我们文明需要继承和发扬吗?

人类已经步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在享受日益发达的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不放弃追寻价值的引领,而中华民族的价值走向深深植根于祖先遗留下来的博大文明。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明,从新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华文明中日渐落寞的中医、京剧等文化逐渐复兴,其他的文化也将重新崛起。海上丝绸之路将带动非洲等其他国家一同发展,这不仅是传播中华文明,还是与其他文明共同进步与融合。

文明的继承与发扬是无止境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清朝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政策,漠视并排挤西方先进的文明,最终也难逃被灭亡的结局。不尊重其他文明,不吸收与发展文明的成果,必将被淘汰。尊重是相互的,无论文明差异与否。

在历史进程中文明与时俱进,不断被传承发扬,从而推动新的文明在蓬勃发展。唐朝在隋朝的科举制中逐步完善,造就了唐朝人才济济的盛世风貌;伽利略在亚里斯多德的发现中推导证明了自由落体的物理规律;屠呦呦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发明了青蒿素……一切文明都在发展,无论何时都值得好好珍惜,因为它们是文明进步的阶梯。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和平的盛世需要我们去重视文明,继承文明,发扬文明。文明的丰富多彩定会带来民族的繁荣,并在历史的大潮中,万寿无疆。(殷蕴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