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子,平视孩子,他才愿意掏心窝子跟你说话。

3小时候,看到大人一副严肃的面孔,心总是吓得砰砰乱跳,犹如老鼠见了猫。再亲的人,走到跟前也不敢仰视,只能低下头。

慢慢长大了,成了孩子王,也想塑造自己的威严,就不苟言笑。可慢慢会发现,严肃的面容背后,是孩子们的日渐疏远……

看着这僵硬的师生关系和得不到改善的班级秩序,就在思考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认同孩子们可能会有的感受

学生: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

老师:我刚刚不是给你们讲过吗?怎么还不会做?

学生:刚刚学会了,现在又忘了。

老师:真笨,回去再想想……

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一些细微的对话之中。师生对话,慢慢的就变成了批评与指责,而我们,则往往要让学生接受我们的感受。时间一长,谁会喜欢次次被吼呢?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站在孩子们的立场,用孩子们的思维,来体会他们的感受。再和学生来交流时,我会说,“你刚才确实认真的在学习,也学会了,但是没有掌握熟练,我再给你讲一遍……”,柔和的语言,慈祥的面容,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一天天过去了,原来见了就想躲的孩子们,会主动找我拉拉家常。

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当我们在难受或受到伤害的时候,最不愿意听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里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们觉得更差。过分同情会让我觉得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如果有人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倾诉的机会,就会处理好我的情绪和遇到的问题。

孩子们也同样如此,我们如果能倾听孩子,与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那么也就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

二、学会接纳孩子

有一次,我刚回到家,看到小豆芽坐在沙发上,眼里含着泪水。我就在他旁边坐下来,搂着她,小声的说:“出了什么事啦?”他没有回答,我也没有再问。就这样,我搂着他5分钟左右。他最后松了口气,说我现在好了点。我到最后也不知道他因为什么事难过,他也没有给我说。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呢,他就去开心的玩了。

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学会接纳孩子们的,认同他、平视他,就能打开他的心扉,使他愿意和我们说话。

但接纳孩子并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我们也不能过度溺爱孩子。当孩子们出现错误的时候,人可以先接纳他,但还要巧妙的让他知道,有的事情是不对的,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家里的小豆芽,特别爱动。有天回家,我发现小豆芽在地上趴着,正在专心的摆弄着我的储物盒,那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盒子,里面放着我的很多图书。一会儿功夫,小豆芽大功告成的说:“爸爸,你看我的自动售货机!”我有点哭笑不得,但看着他那兴奋的模样,我只好说,“哇,你做的太漂亮了。”“爸爸,你投一元硬币试一下,看会发现什么。”我投了一元硬币,结果掉下来一个小汽车,不得不说小豆芽创造力还行。过了一会儿,我等小豆芽平静下来,才对他说:“你这个售货机做的挺不错,不过这个盒子是爸爸最喜欢的盒子,你今后再用别人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先征得人家的同意才行”。小豆芽羞愧的低下了头。

面对这样的场景,我没有大发雷霆,而采用了冷处理。既保住了孩子那珍贵的创造力,又让他明白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三、学会赞赏孩子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中看到这样几个案例:

玛利亚,12岁,帮助老师整理图书馆的书后,老是这样对玛利亚说:“现在所有的书都整整齐齐。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他们想要的书了,这个工作很难,但是你完成了,孩子,谢谢你!”老师的话语,使玛利亚懂得老师喜欢我做的事,我干得不错。

老宾7岁,一直努力做到书写时字迹工整,但他很难把字母写整齐。终于有一天他写了一整页作业,字母写的规范认真。老师就在作业上写道,字母很整齐,书写很认真,很高兴看到您的作业。

这些赞扬,可以使孩子明白:他们努力地学习和劳动,会得到我们的认可。我们喜欢的是他们做事的过程和态度。这要比“你真棒,你真好,你真行!”强得多。

评价式的赞赏让人感到的常常是一种威胁,他让人不舒服而不是高兴,孩子在评价式的赞扬下,常常会局促不安,产生防御心理,他们会感觉到这种赞扬的意图是要改变他们,所以会抵制这种赞扬。

而当我们放弃评判式的陈词滥调时,就会选用一种欣赏和认可的语言,比如下面的几种赞扬方式。

一个同学写了一篇好文章,老师就会说,你的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引人入胜,看来是经过你精心设计的,我很喜欢你这种设计,也喜欢看你用心的样子。我们不仅认可了他的天赋,而且指出他的努力。这样才会得到孩子们的信赖。

还有一个孩子,花了两个小时,认真地回忆自己第1次晚上走夜路的情景,让当时的画面,像放电影似的在眼前浮现,然后用最精炼的句子把它描述出来。我看到他那篇日记,写了一句话:这是你最用心的一篇日记,老师几乎一个字不用改,就可以在学校展示了。这样的表扬,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给他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