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庸小说的批评,我是听到过两个人的,一个好像是作家冯骥才,具体怎么说忘了,好像是说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好像是不用工作挣钱的,直接就有大把的银子花。我有点嗤之以鼻的,明显有点酸溜溜的感觉的,武侠小说要是花费笔墨大写打铁种田,还能叫武侠小说吗?还有就是王朔评论金庸先生的小说是四大俗,可是他看的七册版的《天龙八部》不知道从哪儿淘换的。说出来都丢人,靠写书混饭吃的人,买本盗版还来登报撒泼!市井小说写多了,都不知道自己沾了多少市井气。
其实,这事本用不着我来替金庸先生辩驳。在金迷心中,是有杆秤的。金庸小说是不跟那种只写打打杀杀、宣扬嗜血暴力的地摊武侠相提并论的。很多人通过金庸小说,更深的了解到,中国的“武”本身是止息干戈。武只是手段,而和平才是目的。金庸小说中的“武”是实现和平的手段。金庸小说从未推崇暴力,而且在武侠小说中,必要的打斗描写,也更加的艺术化,用更加中国的方式处理。江南四友和令狐冲梅庄论武,美酒伴着琴棋书画,无论怎么看都不像几个武人在拼斗,而是江南的才子们在比诗词文章。还有我在昨天文章中提到的,江南七怪和丘处机以酒缸作为比试武功的道具;还有黄蓉以诸葛亮的阵法围困金轮法王等。都没看到丝毫戾气,而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这其中的妙处不是仅仅泛读了半本盗版金庸的王朔所能体会的。当然有了武侠小说免不了写到杀人,王朔就说金庸小说也有侠客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其实这事儿不难,没人逼着你看金庸小说,想看法治节目,去看《今日说法》呀!
金庸小说中,“侠”是武的灵魂。而侠之道在小说中有很多体现,首先继承了“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游侠精神,才有了江南七怪仅仅因为和丘处机的一个承诺,就搭上了十八年的光阴。妙手书生朱聪质疑过,丘处机就用前边的话回他,朱聪熟读《史记游侠列传》,对自己的质疑坦然认错。可能在现代社会,我们无法理解古人,就像我不理解《大秦帝国》中,齐国名士田常因自己对秦孝公恶语相向,而秦孝公以国士待之,选择以自杀以谢一样,这是古代“士”的精神,已非我们这些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所能理解的。我们多数人无论听到听到什么事,下意识先盘算对自己的利弊得失。但谁也无法否认,依然有平时闷不作声,危难关头出手相助的人存在,他们可能是消防员、警察,也可能就是从你身边走过的路人。就是因为相信有美好的存在,我们才有了活着的意义。这些我也觉得也可以称之为“侠”。非要如王朔所说,把小说人物都在现实社会中找个一模一样的来,那是叫抬杠。
金庸小说中,还把侠的精神更上了一个层次,跟民族大义结合起来。郭靖,青年时也曾怀疑过学武的意义,想明白了之后,说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至理名言。襄阳城破的危急关头,黄蓉让郭靖骑马先走,郭靖却已经想好了以死相报。这不是侠之大者是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已经不是血气之勇,才是真正的侠义精神。而这份侠义,造就了另一个大侠,那就是杨过。杨过原本行事偏激激烈,这样的性格,其实成侠成魔是都有可能的,在桃花岛受教郭靖黄蓉门下,他才更明白了大是与大非的观念,才在想做坏事时,依然会被善意唤起,这就是“侠”的力量!
金庸小说是武侠,但是早已超越了武侠,这是真正金迷都明白的。但人红是非多,对于批评,金庸先生可能不在甚意,而我这个普通金迷却想替先生辩驳几句,把我对“武侠”的理解写下来,以纪念先生,我估计我在有生之年,是离不开金庸小说的。最后还是想说,金庸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