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是要用自己的言行来践行,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做到师爱荡漾。”只有学会了如何爱学生,才会成为一个深谙育人之道的有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以其教育魅力提升教育之爱的境界。
有教无类,爱每一个学生。这是自古以来教育者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怀。但是真正从内心接受它,并落实到日常的教育行为中,又是何其难。而把每一个智障孩子作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给予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并因材施教,这是对教育之爱、人性之爱的超越,特别难能、珍贵。因为现实教育中,因材施教也只是一种理想追求,课堂授课制本身就构成了对个别化教育的限制。
如果说,爱“每一个”学生在何老师那里是就学生生理缺陷而言的,那么对于漪老师来说,则是不放弃任何一个有缺点乃至有污点的学生,不管一个班级有多少名学生,但“你”在我心中永远都是唯一的,我倍加珍视。
佛说.没有分别心即为大善。但人是难以做到没有分别心的,老师也是人,对于一个反反复复犯错误甚至违法的学生,老师仍费尽心力地拉他回头,渡他去光明的彼岸,这是对爱的境界的超越和提升。
在于老师心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生命不可复制,不可轻视。“一个都不能少”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人格品质上的,这是没有分别心的体现。但在具体的教育中,又要因材施教,体现分别。就是在这种矛盾的辩证统一中,爱的境界得以提升,走向圆满。
爱的第二重境界是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育的短视现象在今天尤为突出,这虽然有体制的原因,但也不乏有些教师本身的推波助澜。科举和应试在本质上如出一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指向当下,指向名利。一个懂得爱的现代教师,他的爱是超越当下,超越现实功利的,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为了使学生能赢得未来,赢在终身,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最明白应该如何去爱学生,给学生什么。
对一个老师来说,什么是必须教的,什么是不需教的,什么是可以教也可以不教的,不同的教师所执的观念不同,给出的答案也不同。在忙于应试教育的教师眼中,那些考试的知识点就是教育的全部;但在一个充满现代人文精神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眼中,他思考并追求的是如何给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素养、能力、品质,而非贪图一时一地的功利。
爱的第三重境界是指向学生的幸福。
幸福是一个主观意味很强的哲学命题,教育者对幸福的理解和诠释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其思想认识的品位,也影响着学生的幸福观、幸福感。一个真正懂得爱的真谛的现代教师既有别于传统的经师、塾师,也有别于当下忙于应试的教师。他们既不会把“黄金屋”、“千钟黍”、“颜如玉”当作人生幸福的要义,也不会把考试高分、进一所理想大学当作人生幸福的全部。生命的和谐圆满,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共生是现代教师之爱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