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园长聊天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人终其一生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认识自己,不论是读书,生活,工作还是恋爱,而拥有亲密关系是最能够看清自己的方法,
恋爱的对方仿佛一面镜子,你可以通过他和这段关系更清楚的看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1
我非常感谢我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些男孩们,不论最终是没有走到一起亦或是露水情缘,我感谢他们教会我的东西。
在亲密关系中暴露出的与平常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质,让我开始一步步揭开蒙在自己脸上的那层面纱。
然后不停的改进,完善,最终反馈在日常生活中。
园长是我的一个知己,她攻读心理学专业,我们经常在一起进行讨论。在我看来,心理学让我们发现问题,他们揭示问题的本质,但并不是提供解决方案。
这个世界上所有能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都不是正确答案。
答案早已明示,只要你用心去看。
2
现代网络信息庞杂繁复,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稍微情绪化的角色都容易被带跑偏,我也并不例外,大量的爱情鸡汤文充斥在我们的媒介端。
园长教我一个方法,去梳理他的逻辑。剥开那些诱导情绪化的文字,找到他的底层逻辑,你会发现所有亲密关系的本质不是那些爱不爱,喜不喜欢,耽不耽误的表面文章。
他真正的本质是你人格特质的投影,就像我最近总挂在嘴边的,焦虑型依恋人格总是会被回避型依恋人格吸引,并不是你还没遇到合适的那个人,而是你的人格特质影响的结果。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找到深层次的问题,除非运气好真的碰到安全性或同样是焦虑型依恋人格的人,不然可能会一直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
3
世界上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三个,改变问题,适应问题,改变自己。
我和园长有着非常类似的童年成长环境,我们都是被压抑的乖学生,都是与家庭中权威的代表父亲不合,都曾遭受过语言和肢体上的暴力,但却衍生出两种完全相反的人格,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爱,我焦虑渴望更多,而她却一直逃避。
我之前问园长,童年的创伤该如何抚平,怎么才能回到过去和自己和解,园长说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记忆也可能是虚假的。我想也许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修补。
所以你看,童年的经历衍生了你的人格特质,在后续的环境中开始慢慢养成定型,渗透到周围的环境和人事中,于是在你的身上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再到后来投射在亲密关系上,最终再反馈给你。
4
其实我为什么写这么多,是因为我最近豁然开朗懂得了很多事情,我像站在一面模糊的镜子前,因为看不清自己的面目,所以误会了很多事情。
但随着我亲密关系的深入,模糊的镜子越来越清晰,原先很多想不通的事情突然豁然开朗,明白很多事情源于自己而非他人,他人的行为中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反馈。
万物皆为圆,轮回往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