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映之初,导演的任性开撕,遭到了某商业巨贾之子的华丽对抗,不但没赢,还输的不太好看,因此迟迟没有看,看完之后,倒想说上一二。电影本就是娱乐的消费,实在无需在政治和文化间站成派系互相角逐和对立,能帮助我们在茶余饭后,做一些人畜无害的思考反倒是娱乐心态的推崇了。
说实话,《我不是潘金莲》,故事很简单,看懂了,却又好像没看懂似的。
这个电影和潘金莲没有太大的关系。
李雪莲,女,因“假”离婚之事弄假成真,丈夫不顾私下的约定,在分得了新房后停妻另娶,心里委屈去告状。却因为人性的自私,人人的自保衍生出了愈来愈大的委屈,生了天大的气。
其实日后细想起来,恐怕自己都不知道在跟谁生气。跟“畜生”秦玉河,他是个背信弃义,间接杀子的“挨千刀的”,可告状过程中,秦玉河除了讥讽她是潘金莲外再没有过多地出现过,更像一个导火索;跟政府机关人员,他们不过是人人自保,依法行事,若认真起来,更是犯不着。
辗转十年,转着圈的官司自然是没有赢可言的,秦玉河却飞来横祸死了,根断了,就告不了状了。没有了折腾的精神力量,李雪莲骤然觉得活着没劲,决定寻短见。
最后的果园老板在李雪莲上吊时的一句话,听着不近人情,却像冬日暖阳般拯救了她。
果园老板怕李雪莲死后的晦气挡了他的财路,却又不怀好意地指使李雪莲去死对头的果园里上吊。
他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多少时间。”
李雪莲笑了,我也笑了。
一 方圆之间
整个电影,处在方圆镜头的切换间,真正演出的,比屏幕小了一半还多。
导演的一时兴起,我却在屏幕前伸长了脖子看,仿佛间,若无形的手将我提着似的。
实在累了,仰在椅子上,本是怕看不清才向前的,这下倒好,远了,却自成趣味。
圆形镜头下,基本都是赣南水乡的样子,拱形桥,大垂柳,门前流淌的河流,当然更多还有李雪莲内心深处转着圈的问题和实际生活中转着圈却难以解决的问题。
方形镜头中,是北京和通往北京的道路,有棱有角,彰显了此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背景。直到李雪莲看开了、想通了,在北京的小站上开了一家餐馆,屏幕才扩展开来,她的生活,像我们足足憋了两个小时的一口气,终于呼出来了。
二 头发
都说女人是头发长,见识短。
是的,在剧情的发展中,李雪莲的头发越来越短,见识却越来越长。
一开始,是遭受了侮辱和欺骗的农家妇女。拎着香油和腊肠奔赴法官的家中,扯出了阿大家的表妹的阿姨的叔伯侄子媳妇之类的远房亲戚,要打一场荒诞的离婚官司。不懂得检察院与法院的区别,不知道法律与情感的不同,不知道私下里的协议和一纸公文的效力,莽撞卑怯。初到北京时,头发变成了齐耳短发,见识多了,看到了首长并成功地拦下了他的车辆,成功了撤换了市长、县长、法院院长。
再后来,法院院长拎着东西来她家攀亲戚,一口一个大表姐喊得热络,她能准确地捕捉到,人大代表会议又要召开了,他们这是怕他去告状,保不住自己的乌纱帽。
此时,李雪莲的头发更短了,她明白的更多了。
她明白,自家的牛不让她告状是怕她告不赢,吃亏;县里的领导不让她告状,是要让她含冤。这不是一回事。
她明白,自己不告状是甘愿受委屈;给县领导写个永不告状的保证书,却是承认自己告状是个错误,这当然又不是一回事。
她明白,帮她的人都另有所图,无所畏惧;付出了真心的赵大头,也为了给自己儿子转正在她的事情上小做文章,这更不是一回事。
她活的越来越明白,官司却越来越糊涂,内心也越来越痛苦。
直到头发变卷了,眼神黯淡了,中年妇女的形象泯灭在人群中,不见了。
三 小意思
电影中,有很多小意思。
就像毛姆说:“任何一把剃刀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没错。
人物的名字有意思。
法官叫王公道,法院院长叫荀正一,差点替组织解决了大事的办事人员叫贾聪明。
公道已亡,正义难寻,聪明过头,反被聪明误。
背景的陈设有意思。
市长给县长交代任务的时候,圆形镜头,拱形桥,市长对县长说:“一定要将事情处理的万无一失”,后又追上拱桥桥身,补充到:“如果一失,可就万无了”。圆,乃为官之术,事圆,话圆,人圆,画面圆。这也是一种哲学。
女主角有意思。
商量好的假离婚,弄假成真。气不过,要先复婚,再离婚。充满了荒诞的意味。
导演借演员之口说出了对女主人公的定位:大家觉得她是一颗小白菜,她丈夫说她是潘金莲,她自己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这三个女人单拿任何一个都不好对付,偏偏还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还像个白娘子似的,修炼了数十年。
电影刚开始,闻得男女主人公乃为分得县城一处房产,自愿假离婚,没想到弄假成真。惊出一身冷汗,大城市中这么做的人不在少数,若借此电影,为炙热的房地产事业降降温,此乃功德一件。
电影结尾处,闻得房子乃遮掩之事,其实是为了要二胎,无奈冒了这么大的风险,丈夫依然变了心,胎死腹中。惨矣,也许有人会为如今的二胎政策拍手叫好。
个人之见,博君一笑。一起看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