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跟父亲的爱情故事,是我儿时最爱听的故事。
母亲来新疆投奔大姨前,就与父亲见过面,当时母亲的闺蜜嫁到了父亲的村子,因为两个村子相聚十几公里,母亲的闺蜜每每回娘家,路途遥远,无人陪伴,想找一个同村人一起回娘家,于是将母亲介绍给了父亲。父亲家里十分贫穷,家徒四壁,但是父亲生就英俊无比,皮肤白皙,母亲第一次去父亲家相亲,就一见钟情,外公和舅舅们都因父亲家中太穷,而反对这门亲事,但是母亲自幼丧母,家中孩子又众多,所以基本是自由自在的长大,性格非常独立,在来新疆前,在四川见过父亲一面以后,就彼此认定,也算是在那个年代的自由恋爱了。母亲见完父亲不久,父亲就去当了兵,母亲也去了新疆投奔大姨,两人只能靠信件彼此联系,硬是逼的大字不识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母亲,来新疆之后,硬是学会了通过查字典给父亲写信。母亲虽然未上过一天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可是却认得不少字,这说起来,还都是那时为了联系上父亲的收获。
说起母亲和父亲的感情,还有一个小插曲,非常有趣。当初母亲和父亲相亲过后,彼此都给对方留了一张照片,算是定情信物。后来父亲当兵,母亲去了新疆,彼此就再也没了联系。母亲来新疆以后,也有很多人给母亲介绍对象,母亲因为惦记着父亲,不知道父亲的态度是什么,于是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讲明了自己的情况,告知如果父亲不满意这门亲事,就请将母亲的照片寄回。父亲收到信以后,告知母亲,并没有对母亲不满意,如果母亲不同意这门亲事,可将父亲的照片先行寄回,可是母亲并没有对父亲不满意,于是俩人就都不先将对方的照片寄回,算是通过照片,确定了彼此的关系,明白了彼此的心意,认定了彼此。旁人再给母亲介绍对象,母亲也就有了明确的说辞,再也不去见别人。据说那时有很多人看上了母亲,拖大姨打听母亲消息的,说媒的人很多,母亲却都不为所动。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的爱情,就是如此地美好。那真是一个感情纯粹和慢节奏的时代,因为交通和信息传输地不便,一生认定一个人就会是一辈子,一张小照成了彼此一生的承诺。后来父亲一当兵,就是好几年,母亲去新疆后,两人彼此也很难见面,可是他们依旧认定彼此,约好了父亲回家探亲的时候,母亲也专程赶回四川成了亲。这是母亲到了婚龄的第一次相亲,这一伴就是50年,每每唠嗑时,听起母亲说起当年跟父亲的这一段,都会感叹岁月的美好。这在如今感情的快餐年代,难以比拟的。那个年代,认定一个人就是一辈子的事。
母亲跟父亲见面的机会不多,根据母亲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地见面就是她们第一次见完面以后,介绍人带着母亲和父亲去赶集,三人上了街之后,父亲就一个人快速在前面走,落母亲和闺蜜几十米的距离,母亲和闺蜜见赶不上父亲,就放弃了,不再追赶他。可是父亲见他们落的远了,就会在前面等她们,可是当她们逐渐靠近后,还隔着一段距离,父亲就又独自往前走了,就这么来来回回搞了好几回,母亲和闺蜜眼见是没法跟父亲说上话了,也就放弃了追赶,按照自己本来的步速前行。终究一场街逛下来,跟父亲几乎一句话也没有说。后来我们几个孩子长大后,每每听母亲讲到这一段,都会开怀大笑。现在想来,那时父亲该是有多么害羞啊,那个年代的爱情,是如此地简单和美好。
父亲和母亲就这样携手相伴了一生,养育了哥哥、姐姐和我三个孩子,从最初来新疆的两手空空,到如今的生活富足,如今我的母亲已经70岁了。每每过年,我们一家人凑在一起,谈起她跟父亲相识的那些过往,母亲还是会面容上带着羞涩的笑,慢慢讲与我们听。母亲的口才和记性都极好,她常说自己就是没读过书,不会写字,否则定要将自己的这一生出一本书,听见那话时,我就曾暗下决心,要替实现她的心愿,可是一直以来未能实现,如今偶然发现简书这个平台,记载内容很是方便,所以就插空写来,也权当是了了母亲多年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