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中庸》第二十章部分内容。
原文: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译文:有的人生来就明白中庸之道,有的人是通过学习明白中庸之道,还有的人心灵层面较低,需要拼尽全力才能触及中庸之道,但是无论在哪个层面的人,当他们最终明白中庸之道的时候,都一样是回到了清澈的良知。有的人是心安理得的进行中庸之道,有的需要时时惊醒才能进行中庸之道,还有的人是勉为其难的靠近中庸之道,但是只要体证到了中庸之道,结果都是一样的体证到了清澈的良知。
对于这三种人,阳明先生是这样来总结的,阳明先生把“生而知之”和“安而行之”这两种人称为“生之安行”,这样的人古往今来甚而稀有,他们从心而欲而不所欲,举手投足都符合中庸之道,他们完全体证到了什么是“中”和“庸”,所谓“中”即是人性的本然状态,所谓“庸”即是良知的自然展开。
“学而知之”和“力而行之”的两种人称为“学知利行”,通过学习进行中庸之道的人同样不多。颜回通过孔子的教诲,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即便是有些令人愤怒的事情,也不怪罪他人,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绝不第二次出现。如此,则深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人们不堪其苦,颜回也不改其乐。
最后,阳明先生把“困而知之”和“勉强而行之”这两种人,称之“困知勉行”。这是对我们绝大多数学习者的真实写照,所谓困,是被自己的不明和贪欲捆缚住了手脚,比如有的人年纪轻轻却体力透支严重,难以担当大任,根本的原因是被自己的错知错见捆缚了,错误的认为年轻扛折腾,生病了大不了住几天医院就好了,因而暴饮暴食,不按时休息,专门挑灯夜战,直到某一天病倒,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明白身体是事业成功的本钱,这就是背错知错见捆缚,然后付出代价才逐渐践行中庸之道的例子。
总结以上的三个层面可以发现,自己有什么知的层面就会有什么样行的表现,这便是知行合一。回顾过往的人生,许多人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人怪罪与环境、机遇、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厚德才能载物,德有多厚,事业就能有多好。中庸是一种极高的心灵品质,中庸体现为一种厚重的品德,这个品德不仅仅是温、良、恭、俭、让,更是仁爱,智慧、胸怀、能量这样磅礴的力量,没有智慧如何处理盘根错节的问题?没有能量如何冲破重重阻碍,满足他人的真实需求?
仁爱、智慧、胸怀、能量,这四种深沉厚重的品德,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呢?
比如今天来了一位十分挑剔,不讲道理的客户,仁爱、智慧、胸怀、能量较浅的人,在内心深处就会升起一种厌倦的念头,比如这就是个刁民,你到哪儿也好不了,还不赶快回家照照镜子,因为有这样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之间就没有真诚和力量,结果就是不欢而散。假定面对同样的客户,仁爱、智慧、胸怀、能量较高的人,就会比较有耐心的倾听客户的咆哮,尽量去体谅客户的难言之隐,努力的让客户平静下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中也会有起起伏伏的念头,但总体而言,他能体会到客户的不容易,因而能找到合适的办法让客户满意。对于一个仁爱、智慧、胸怀、能量都相当高的人而言,它不仅会耐心处理客户的问题,而且感同深受客户内心的焦虑,烦恼和渴望,他把客户作为老师,从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机会,他把客户看做自己的父母,从他们的抱怨中看到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客户的冷漠,因而,总能够将一个个难题转化为共同成长的机会,这就是厚德载物,仁爱、智慧、胸怀、能量越高,知行合一的层面就越高,因而事业成功就越有保障,不管我们的心处在哪个层面,都拥有无尽的宝藏亟待开发,因此生命是如此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