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
一直想写写他,却迟迟不敢动笔,害怕自己贫瘠的语言无法描绘他的伟大。但是,最近有个想法,把自己读过的觉得经典、有价值的书,喜欢的作家,去过的好地方,都陆续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所以就想首先谈谈我对路遥的个人感受。
谈到路遥,不能不谈《平凡的世界》。这部书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多年来感动并鼓舞了无数个平凡的、为生活努力打拼的人。
在此引用一下本书的开篇: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己快到凉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不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平凡的世界,并不平凡。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在高二寒假。当时是从同学那借来的盗版合集,密密麻麻的小五号字,足足上千页,却让我刚读个开头就无法再停下来。那个寒假,我记了很多读书笔记,第一次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我的真实的震撼和感动。
路遥那个名字,从此印在了我的心里。
上大学后,我开始找关于路遥的书,却只找到了两本——《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后一本,记录的是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全过程。那时我才知道,创作完《平凡的世界》,路遥便因肝硬化,于42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路遥是因为写《平凡的世界》而累死的。
再读《平凡的世界》,是在几年前同名电视剧要上映之前。时隔十多年再读,又多了很多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读路遥的书,你会感觉眼前在放一部电影。随着作者的讲述,电影的画面一点点出现在你的眼前,那么真实,好像就发生在你的身边。
他的文字非常朴实,甚至没有那么美,但就是有种触动人心的力量。我想,这种力量,就来自真实。
想知道《平凡的世界》为何如此经典,就要从路遥的创作过程说起。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在《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已经凭借《人生》获得了成功。按照常理,他大可以过上凭借一部作品成为名家,参加个座谈会,偶尔发表个小文章这样的知名作家的生活。
然而,在他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他对文字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因此,他选择了这样一个苦役:三部书,6本,100万字。这部巨著,他写了6年。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也详细记载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近日,我重读了此书,在此将书中一些打动我的地方摘抄下来。我想,我们可以从他的创作过程中学习,什么叫真正的写作。
1. 写作是输出的过程,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 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过程。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读。有的细读,有的粗读。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尤其是尽量阅读、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长卷作品。其间我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同时也读其它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
路遥拿蚕吃桑叶做比喻。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桑叶变成茧。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写作,我们都是先从学习别人、模仿别人开始。而学习的首要方式就是大量阅读经典著作,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最终浓缩成属于自己的观点。
2.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
在大量阅读之后,路遥开始准备作品的背景资料,对作品涵盖的1975—1985年社会大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了解。路遥的方法是查阅报纸。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很多故事可以夸张、演绎,但涉及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时,必须严谨,否则就会贻笑大方。一位作家,当然无法对一个时代有足够透彻的了解,但他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尽量还原真实的社会,只有把人物放在这个背景中去描绘,才能有血有肉,引人共鸣。
3. 作品不能脱离生活,而是要深入生活
路遥说:“生活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
作家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全面体察生活。路遥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箱子开始感受生活,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
读路遥的小说,就是会有那种生活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是活灵活现的这个感受,都是因为他所写的,都是他真切感受过的。
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我一再说过,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选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
因此,路遥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第一步初稿的创作。第二部,他是在窑洞里;第三部,在招待所。他说他要把自己放入那个环境,才能有切身的感受。
与其说他在写小说,不如说他已变成了小说中的某一个人。他近乎发狂般进行着创作,一天抽一两包烟。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压垮了他的身体,他却仍要坚持完成第三部书稿,以免留下他的精神导师柳青在《创业史》中的遗憾。
在很大的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
1988年,历时6年,路遥为《平凡的世界》写下了最后一个句号,鸿篇巨著终于完成。
在接近六年的时光中,我一直处在漫长而无期的苦役中。就像一个判了徒刑的囚犯,我在激动地走向刑满释放的那一天。
1991年3月份《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1992年,路遥因病去世。
他甚至没有享受到作品带给他的成功,没有接受人们对于一个伟人的致敬。
他走了,留下了永恒的经典。他用生命在写作,也用生命告诉世人,什么叫写作,写作的价值是什么。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他说到,也做到了。
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人为创作一部作品,酝酿、准备、写作,历时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有,也不会是多数。
如今的人们追逐快速成功,甚至以一个月创作出一本书而引以为荣。从路遥的创作经历和短暂的人生中,我想,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创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写作的意义又是什么?
如果没有大量输入,靠什么输出?如果没有大量体察生活,拿什么感悟?生活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它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关于每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路遥用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无法像他一样做到用生命在写作,但至少可以做到用心、用真诚去写作。
如此,便不辱一个作者的使命。
【谈读书】系列,分享读书方法、读书内容、读书体验,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读书。